氢弹

更新时间:2024-09-03 18:40

氢弹(英文:Hydrogen Bomb),是利用核裂变装置爆炸能量引发氘、氚等轻核的自持聚变反应,瞬时释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聚变弹或热核弹。

研制历程

历史背景

氢弹的研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开始的,自从原子弹试爆之后,因为它能产生上千万度的超高温,也为日后研制氢弹开创了条件。

美国在研制氢弹初期,经过了多次试验都没有成功。

1950年以后美国又重新开始试验,并且利用电子计算机对热核反应的条件进行了大量计算之后,证明在钚弹爆炸时所产生的高温下,热核原料的氘和氚混合物确实有可能开始聚变反应,为了检查结论,美国曾经准备了少量的装在钚弹内进行试验,结果测得该枚钚弹爆炸时产生的中子数大大增加,说明了其中的氘氚确实有一部分会进行热核反应。于是在该次试验后,美国加紧了制造氢弹的工作。1952年11月1日,在太平洋上进行了第一次氢弹原理试验,当时所用的氢弹重65吨,体积十分庞大,没有实战价值。

1954年3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的比基尼珊瑚礁上试验第一枚真正的氢弹,从此核武器竞赛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可怕的阶段。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于1952年在太平洋上、1953年在内华达沙漠已试验了新装置的前身。不过,1952年的那枚炸弹“迈克”使用了液态氘,而新的氢弹使用了固体氘化锂,使之成为一种实用得多的军事武器。该枚炸弹的威力约为1945年摧毁广岛的那颗原子弹的500倍。

1954年找到了用固态的氘化锂替代液态的氘氚作为热核装料之后,才缩小了体积和减轻重量,制出了可用于实战的氢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氢弹与洲际弹道飞弹的结合就为现代世界带来了以暴制暴的恐怖和平,使得人类进入按钮战争的时代,任何一个核子强国在战争中使用氢弹,也就是世界末日的来临。

所有被制造出的氢弹当中,威力最大的是由苏联所制造的,当量为五千万吨的超大型氢弹,但因为过于笨重及庞大,难以搬运,欠缺实用性,因此早已退役。

美国、俄罗斯两国都在积极发展新的核原料和各种新型号的核弹头,使核武不断地小型化,随着核弹头小型化的发展,分导式飞弹携带的核弹头越来越多,进一步提高了核子武器的威力。

氢弹是现代战略核武器的主力,起着核威慑的作用,氢弹作为战略核武器还在向小型化、定向化方向进一步发展,该种核武器在和平时期具有新的安全参数,而在战时则能有效并可靠地摧毁目标。

研发进程

1942年,美国科学家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推断原子弹爆炸提供的能量有可能点燃氢核,引起聚变反应,并想以此来制造一种威力比原子弹更大的超级弹。

1950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定研制氢弹。氢弹的研究工作由匈牙利籍的科学家泰勒领导,利用原子弹促进爆炸时产生的高温,使氘发生聚变反应。

1951年5月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就序,试验弹代号“乔治”,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岛试验场进行。达62吨的极其笨重的试验装置放在60余米的钢架上,装置以液态氘作为核聚变装料,并有冷却系统使氘处于极低温。试验证明爆炸威力大大超过原子弹。氢弹原理试验的成功,大大推进了制造真正氢弹的工作。

1952年11月1日又一个氢弹试验装置“迈克”在太平洋的恩尼威托克岛上爆炸。该装置高6米,直径为1.8米,重达65吨,看上去像个大暖瓶,爆炸威力达1000万吨TNT当量。相当于广岛型原子弹的500倍。“迈克”体积比一辆载重汽车还大,它必须装有笨重的制冷系统,飞机、导弹都无法运载,没有什么实战价值。后来人们采用锂的一种同位素锂─6和氘的化合物──氘化锂作核燃料。氘化锂是固体,不需冷却压缩,制作成本低、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运载。该种氢弹称为“干式”氢弹。

1953年8月,苏联宣布氢弹试验成功,当量40万吨。苏联是第一个成功把氢弹实用化的国家。但是其构造问题导致爆炸比较小。

1954年3月1日,美国的第一颗实用型氢弹(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氢弹)在比基尼岛试验成功。预测当量600万吨,实际当量高达1500万吨。

1957年5月15日,在美国帮助下英国进行了第一次氢弹实验。

1968年8月,法国也拥有氢弹。美国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苏联不到4年,法国是8年零6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

氢弹之父

爱德华·特勒于1908年1月15日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钢琴家。和爱因斯坦一样,将近两岁才张口说话的特勒在小学就显露出超人的数学才能。苦于父亲的压力,特勒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的是物理,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数学的钻研。1930年,特勒获得了莱比锡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并在德国的一所大学任教。

1935年,由于纳粹势力的甚嚣尘上,特勒和妻子米奇被迫离开德国前往美国执教于乔治·华盛顿大学,直到1941年才离开该校,而他就是在那一年成为美国公民。

1939年,特勒和其他两名资深核物理学家一起,竭力支持爱因斯坦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写信,说明研制开发原子弹的必要性。在白宫的授意下,由著名核物理学家、“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牵头,在新墨西哥州的拉斯阿拉莫斯成立秘密实验室,研制原子弹。1943年,特勒携妻带子离开芝加哥大学,加入了奥本海默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并成为该计划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试爆成功。

首枚氢弹试爆

1949年,当苏联研制成功第一枚原子弹之后,特勒力促杜鲁门总统加快氢弹的研究。他也因此重返拉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全力以赴投入到氢弹的研制工作中去。1952年11月1日,世界上第一个热核聚变装置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岛爆炸成功。特勒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氢弹之父”。

1954年3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的比基尼珊瑚礁上试验第一枚真正的氢弹。

与此同时,特勒又说服政府在1952年成立了第二个核武器实验室———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他首先出任顾问,于1954年出任副所长,1958年到1960年出任所长。在此之后一直在那里担任顾问,直到1975年退休。

“奥本海默风波”

在利弗莫尔实验室任职期间,特勒首次公开批评主持曼哈顿计划的著名科学家奥本海默,认为他当时提出的氢弹研制计划进展太慢,以至于让苏联后来居上。之后他又受聘于胡佛研究所担任顾问。他制造更具威力核弹的雄心壮志,遭到了主张集中精力制造原子弹的奥本海默的反对。两人的交恶从此开始。

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20世纪50年代,奥本海默被怀疑成“苏联间谍”而接受联邦调查局的调查,而特勒则是该案的重要证人之一。在听证会上,虽然他没有直接指认奥本海默为间谍,但他所作的“奥本海默诸多行为都令人费解”的暧昧证词却直接导致1954年奥本海默面临间谍罪的严厉指控。他的该种做法遭到了当时诸多知名科学家的非议。

“星球大战”计划

特勒对于国防的特殊情结,源于其早年在匈牙利革命和纳粹时期的亲身经历。他的该种情结并没有随着氢弹的研发成功而消退。到了20世纪80年代,特勒又意识到了世界各国弹道导弹的威胁。他因此向当时的里根政府提出了旨在防御突发导弹袭击的“星球大战”计划,从而再次深远地影响了美国的国防政策,他也因此成为在民主共和两党间左右逢源的“冷战卫士”。

虽然在工作上十分严谨,但生活中的特勒却是一个兴趣广泛而不乏幽默感的人。特勒不仅是一名乒乓好手,还经常演奏莫扎特等人的钢琴曲。即使在他中风后,医生问及他是否是那位“著名的特勒博士”,特勒幽默地回应说:“不,我是那个臭名昭著的特勒博士。”

爱德华·特勒是美国的“氢弹之父”。虽然氢弹爆炸成功是当时两个超级大国相互进行军备竞赛的产物,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而深刻的和平危机,但是,它无疑是人类科学和技术巨大进步的标志性产物。氢弹的成功爆炸宣告了人类可以也能够利用轻核能源时代的到来,尽管还不是完全可控的“热核聚变”利用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安德烈·萨哈罗夫开始对宇宙射线的研究。1948年,他参与了伊戈尔·库尔恰托夫领导的苏联原子弹计划,苏联在1949年8月29日对研制的第一种原子装置进行了测试。1950年移居保密行政区萨罗夫后,萨哈罗夫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苏联在1953年8月12日对研制的第一种核聚变装置进行了测试。同年,萨哈罗夫得到了科学博士学位,被选为苏联科学学会的会员,并获得了他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荣誉。随后萨哈罗夫继续留在萨罗夫主导研发苏联首枚百万吨级氢弹,并在1955年进行了测试。有史以来破坏力最大的曾引爆的核武器——沙皇炸弹也是基于萨哈罗夫设计制造的。

萨哈罗夫曾提出兴建一个受控核聚变反应堆——托卡马克,直至当下仍是大部分同类研究的基础,他和伊戈尔·塔姆曾共同提出以环面状的磁场限制高热的离子化等离子体,以控制托卡马克的核聚变。萨哈罗夫亦曾提出感应重力,作为量子重力的替代理论。安德烈·萨哈罗夫是苏联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曾被称作苏联的‘氢弹之父”。诺贝尔奖金评选委员会主席在发奖仪式上对萨哈罗夫作了如下评价:‘安德烈·萨哈罗夫对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以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卓有成效的方式,为实施赫尔辛基协议所规定的各项价值观念而进行了斗争。他为捍卫人权、裁军和所有国家之间的合作而进行的斗争,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和平。”

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1926年8月生于河北宁河。于敏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和氢弹原理探索,领导完成一套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是中国核武器物理设计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掌握中子弹设计技术作出了卓越贡献。

人民网2004年10月曾刊文《氢弹功臣于敏小传》介绍,于敏是一个神秘人物,曾经“隐身”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于敏第一个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科学家发了言。

由于保密的原因,于敏作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连他的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不过他的杰出贡献仍有蛛丝马迹可寻,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张劲夫在《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中提到,“研制氢弹工作主要是于敏他们做的,方案是于敏提的,也得过大奖”。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于敏”的条目下写着:“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国际上的氢弹有两种构型,一种是泰勒-乌拉姆TU构型,一种是于敏构型。

泰勒-乌拉姆TU构型出自于美国,而于敏构型是中国科学家于敏独创的一种氢弹构型,正是这种氢弹构型使中国在氢弹研制上以世界第一的速度,仅仅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由原子弹到氢弹的研制过程。

技术特点

爆轰原理

氢弹(hydrogen bomb),是核武器(nuclear weapon)的一种,属二代核武器,又称聚变弹、热核弹。

热核反应基本公式:

→ +1.76×10^7eV

(氘+氚→氦+中子+能量)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

其中主要利用铀235钚239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dao H,)或超重氢(chuan H,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三相弹氢铀弹、三级效应超级炸弹。

还有一种新型核弹,即中子弹(neutron bomb)。中子弹实际上是一种小型氢弹,只不过该种小型氢弹中裂变的成分非常小,而聚变的成分非常大,因而冲击波和核辐射的效应很弱,但中子流极强。

原子弹的威力通常可至几万吨级TNT当量,已有5000万吨威力的氢弹进行过试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和法国都拥有氢弹。

核聚变反应是带电原子核之间发生聚合的反应,反应的条件是参加反应的原子核必须具有足够的动能,克服静电斥力而彼此靠近。提高物质的温度,是使原子核增大动能的重要途径。氢弹把热核材料加热至几千万开(尔文)以上,使之发生聚变反应。该种把物质加热至高温发生的核聚变反应,叫热核聚变反应,又称热核反应。氘和氚是氢的同位素,其原子核间的静电斥力最小,在几百万开温度下,即可激发明显的核聚变反应,而且反应释放的能量较大。较为实用的热核材料是固态氘化锂6,它的密度可达0.8克/厘米3左右。当氘化锂6热核燃烧时,主要进行氚–中子循环核反应,可表示为:其中D、T分别表示氘核和氚核,n表示中子,4He表示氦4核,6Li表示锂6核。循环中,氘氚反应放出中子,中子与锂6反应很快又造出氚来。在上述核反应中所释放出的中子能量约14.1兆电子伏,可以利用它使铀238发生裂变,并放出更多的能量。

要使热核材料燃烧充分,需要创造一种能使其自持燃烧的高温、高密度条件。氢弹中热核材料的自持燃烧条件,迄今只能由核裂变爆炸来创造。因此,氢弹里都有专门设计的用来引发热核反应的核裂变爆炸装置,称为“初级”或“扳机”。而装有热核材料的核部件则称之为氢弹“次级”。

爆炸过程

美国科学家E.特勒曾对氢弹爆炸过程作过的描述如下图所示:

图中: ①为氢弹爆炸前状态,表明氢弹是由一枚裂变装置来点燃热核爆炸。②为气弹裂变装置爆炸过程,表明在TNT炸药爆炸压力压缩下,铀-235达到超临界而发生链式裂变反应,释放出大量中子,并使温度上升至数百万开。③为氢弹聚变过程,表明由裂变装置释放的中子与热核材料气化钾中的鲤核发生反应,形成复与气,怎与气的聚变,释放出更多的中子。④为氨单裂变过程,表明一些中子打在铀-238外壳上,使其发生裂变,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运载投放

氢弹的运载工具一般是导弹或飞机。

为使核武器系统具有良好的作战性能,要求氢弹自身必须质量轻、体积小、威力大。因此核弹比威力(核弹的威力与其质量的比值)的大小是衡量氢弹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达到特殊的作战目的,可以通过调整氢弹设计、选用不同的热核材料和结构材料等手段,较大幅度增强或减弱其某种杀伤破坏因素,使之具有所需的特殊性能。

轻核聚变

轻核聚变反应比重核裂变现象发现得早,但氢弹却比原子弹出现得晚,历史第一颗氢弹在1952年才试制成功,而可控制的聚变反应堆由于障碍重重,仍是科学技术上尚未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原因是要实现轻核聚变反应的条件比实现重核裂变的条件要困难得多。

轻核聚变反应发生反应只能在极高的温度(>40000000℃)和足够大的碰撞几率条件下,才能大量发生。引爆氢弹极为困难,引爆需要在氢弹内部安放小型核弹,瞬间达到反应条件温度。

核弹数据

人们常用同等爆炸威力的TNT(三硝基甲苯)的质量来衡量核武器的威力。

衍生弹种

三相弹是有核国家装备得最多的一种氢弹,它的特点是威力和比威力都较大。在三相弹的总威力中,裂变当量所占的份额相当高。一枚威力为几百万吨梯恩梯当量的三相弹,裂变份额一般在50%左右,放射性沾染较严重,所以有时也称之为脏弹

当基本结构相同时,氢弹的比威力随其重量的增加而增加。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型氢弹的威力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小型氢弹则经过了60年代和70年代的发展,威力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一般认为,无论是大型氢弹还是小型氢弹,它们的威力似乎都已接近极限。在实战条件下,氢弹必须在核战争环境中具有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因此,对氢弹进行抗核加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此外,还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氢弹在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在某些战争场合,需要使用具有特殊性能的武器。

20世纪80年代初,有核国家已研制出一些能增强或减弱某种杀伤破坏因素的特殊氢弹,如中子弹、减少剩余放射性武器等。

中子弹是一种以中子为主要杀伤因素的小型氢弹。减少剩余 放射性武器(Reduced-Residual-Radioactivity weapon)亦称RRR弹,也属于一种以冲击波毁伤效应为主,放射性沉降少的氢弹。一枚威力为万吨级TNT(梯恩梯)当量的RRR弹,剩余放射性沉降可比相同当量的纯裂变弹减少一个数量级以上,因而是一种较好的战术核武器。

从总的趋势来看,对氢弹的研究,更多的注意力可能会转向特殊性能武器方面。

氢弹的杀伤力不仅是由于爆炸产生的巨大热量,释放的各种射线也是主要方式。

趋势动态

氢弹小型化

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型氢弹的比威力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美国1962年开始部署的“大力神”洲际弹道核导弹,弹头重约3700千克,威力为900万吨TNT当量,比威力达2400吨TNT当量每千克。苏联在1965年部署的SS-9洲际弹道核导弹,弹头重约6100千克,威力近2000万吨TNT当量,比威力约3300吨TNT当量每千克。随着导弹多弹头技术的发展,对氢弹的小型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经过60年代和70年代的发展,小型氢弹比威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美国在80年代初期研制的“和平卫”洲际导弹,每人了弹头重约200千克,其威力却可达50万吨TNT当量,比威力与大型氢弹接近,约为2500吨TNT当量每千克。但一般认为,无论是大型氢弹还是小型气弹,比威力都已接近极限。在实战条件下和核战争环境中,氢弹必须具有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因此对氢弹进行抗核加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此外,还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氢弹在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装备的大多数氢弹的放能讨程经历中烈变到聚变再到烈变3个阶段,称为三相弹、它在结构上的显特点是以天然铀或浓缩铀做热核材料的外壳,可为热核“燃烧”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加之铀壳本身释放的大量能量,使得氢弹的威力和比威力有成倍的提高。为了达到特殊的作战目的,需要武器具有特殊的性能。通过调整设计,选用不同的热核材料和结构材料等手段,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强或减弱氢弹的某种杀伤破坏因素。同时,在特殊性能氢弹的研究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研制成功的有以中子杀伤效应为主的中子弹,以冲击波毁伤效应为主,降低污染的弱剩余放射性弹等,正在探索研究的有以电磁脉中效应为主的核电磁脉冲弹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第三代核武器概念的提出,氢弹的一个新的应用前景曾是用作该类新型核武器的驱动源。设想中的第三代核武器一般由核驱动源和转换器组成,通过转换器可以把核爆炸能量沿着某持定方向发射出去,从而有可能对数千千米以外的目标构成威胁。

英国研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为加速原子弹的突破,征招了大量英国顶尖科学家,实际上与英国联合开发了原子弹。美国在早期研究“经典超级”时,英国人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并参加过多次原子弹装置试验。二战结束后,由于美国不愿意与任何人分享核武器技术,英国政府决定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大批参加美国核武器计划的科学家回国,参加英国核武器发展计划。

由于英国大批科学家参与了美国的原子弹发展,而且在回国前已经参加了美国热核武器的理论论证,因此在氢弹原理上很快掌握。同时,美国与英国的军事合作在针对苏联上达成了高度一致,因此当时美国习惯把每次苏联核试验后收集到的空气样品分一些给英国人。英国人通过该一途径得到了苏联1955年氢弹试验的空气样品,从其放射性沉降物发现了泰勒-乌拉姆构型压缩原理的秘密。因此英国很快就实现了原子弹和氢弹的技术突破。

1952年10月,英国在澳大利亚蒙蒂贝洛半岛的一艘船上进行了首次原子弹试验。

1954年6月,英国决定研制氢弹,并在1957年5月进行了花岗岩试验,试验后英国即宣布拥有氢弹。

1958年4月,英制氢弹进行了首次试验,使用了基于泰勒-乌拉姆原理构型的二级热核设计。

中国研制

1966年12月28日12时,中国成功地进行首次氢弹原理试验,在技术上进一步检验了氢弹的设计原理,切实掌握了热核反应充分发展下的核装置参数。

1967年6月17日上午8点20分,中国空军徐克江机组驾驶的轰-6甲型轰炸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一个降落伞。伴随着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当量330万吨。

1972年1月7日,中国空军飞行员驾驶强-5甲飞机,成功地投掷了中国第一枚实用氢弹,核试验获得圆满结果。

法国研制

1967年6月,中国第一次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法国总统戴高乐受到很大刺激,下令加速研究,氢弹问题此时已成了法国举国上下的头号政治大事,法国情报部门也开始有针对性地向英国人索要氢弹设计方案的情报,直到1967年9月27日,那位英国人最终向法国人披露了关于氢弹运转的详细细节。

1968年8月24日,法国在太平洋方加陶法岛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热核武器试验,初级装料是浓缩铀,次级装料是氘化锂6,重约3吨,当量2.6兆吨。3吨重的装置悬吊在气球上,在600米的高度引爆。该次是法国进行过的当量最大的一次核试验,是在第一次裂变试验8年半之后进行的。在该次试验之后,1968年9月8日法国在穆普罗瓦岛爆炸了一个120万吨当量的氢弹。法国从1968年开始经过21次核试验后,于1971年完成了1百万吨级TN60热核弹头的设计,20世纪70年代中期完成氢弹武器化。1976年1月24日第一枚实战型百万吨当量热核弹头TN60以单弹头形式装在MSBS M20潜射弹道导弹上。

他国动向

朝鲜在2005年正式宣布拥有核武器。2006年、2009年和2013年,平壤进行了多次地下核试验,引起国际社会的抗议。2012年12月,该国使用“银河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了“光明星三号”二期卫星。以日本美国、和韩国为首的许多国家担心,朝鲜可能实际试射了洲际弹道导弹

2015年12月10日媒体报道,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宣布该国已有氢弹,并准备好将该武器用于维护国家主权。

2016年1月6日,朝鲜宣布第一枚氢弹成功试验。

核武控制

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由俄国和美国2010年签署,2011年2月5日生效,有效期10年。2021年2月3日,俄美双方互换外交照会,完成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有效期协议的相关内部程序,协议即日生效。条约有效期随后延长至2026年2月5日,内容保持不变。

该条约主要是体现了美俄削减核武器谈判的最新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限定美俄“可以部署的战略核武器”的数量上限,即各自部署不超过1550枚战略核弹头,以及800件核弹头运载工具。

虽然中国拥有威力强大的核武器,但是中国厌恶战争,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守望和平才是民之愿。毛泽东主席曾说过:“原子弹哪里能乱甩呢?如果我们有,也不能乱甩,乱甩就要犯罪。我们的国家将来可能生产少量的原子弹,但是并不准备使用。既然不准备使用,为什么要生产呢?我们是用它作为防御的武器。”

禁止核试

由于氢弹核爆炸具有巨大的破坏性,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规定:缔约国将作出有步骤、渐进的努力,在全球范围内裁减核武器,以求实现消除核武器,在严格和有效的国际监督下全面彻底核裁军的最终目标。所有缔约国承诺不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并承诺不导致、鼓励或以任何方式参与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

五国声明

2022年1月3日,中法俄英美五个核武器国家领导人发表《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兰西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认为,避免核武器国家间爆发战争和减少战略风险是我们的首要责任。

我们申明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鉴于核武器使用将造成影响深远的后果,我们也申明,只要核武器继续存在,就应该服务于防御目的、慑止侵略和防止战争。我们坚信必须防止核武器进一步扩散。

我们重申应对核威胁的重要性,并强调维护和遵守我们的双、多边不扩散、裁军和军控协议和承诺的重要性。我们将继续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各项义务,包括我们对第六条的义务,“就及早停止核军备竞赛和核裁军方面的有效措施,以及就一项在严格和有效国际监督下的全面彻底裁军条约,真诚地进行谈判”。

我们愿保持并进一步增强各自国家措施,以防止核武器未经授权或意外使用。我们重申此前关于不瞄准的声明依然有效,重申我们不将核武器瞄准彼此或其他任何国家。

我们强调愿与各国一道努力,创造更有利于促进裁军的安全环境,最终目标是以各国安全不受减损的原则建立一个无核武器世界。我们将继续寻找双、多边外交方式,避免军事对抗,增强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并防止一场毫无裨益且危及各方的军备竞赛。我们决心在相互尊重和承认彼此安全利益与关切的基础上开展建设性对话。”

总体评价

氢弹比原子弹优越的地方在于:

1、单位杀伤面积的成本低;

2、自然界中氢和锂的储藏量比和钍的储藏量还大得多;

3、所需的核原料实际上没有上限值;

4、威力比原子弹大。

1、在战术使用上有某种程度上的困难。

2、含有氚的氢弹不能长期贮存,因为该种同位素能自发进行放射性蜕变。

3、热核武器的载具,以及储存该种武器的仓库等,都必须要有相当可靠的防护。

氢弹是利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点燃氢的同位素氘(D)、氚(T)等质量较轻的原子的原子核发生核聚变,所以其威力要远大于原子弹。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TNT当量,氢弹的威力则可大至几千万吨级TNT当量。而且氢弹单位杀伤面积的成本低,自然界中氢和锂的储藏量比铀和钍的储藏量还大得多,所需的核原料实际上没有上限值,其战术技术性能比原子弹更好,用途也更广泛。(中国军网 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