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

更新时间:2024-03-16 17:26

民粹主义萌芽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意指平民论者所拥护的政治与经济理念,该理念拥护平民掌控政治,反对精英或贵族主导政治。民粹主义主张直接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思潮,也可能形成运动,甚至具有长期的政治后果。

产生背景

民粹主义萌芽于19世纪40—50年代的俄国。19世纪下半叶,几乎在北美和东欧同时兴起。19世纪末,美国西南部农民试图控制当地政府的激进主义行为,俄国知识分子和东欧农民对平均地权的强烈要求被认为是第一代民粹主义。当时,沙皇俄国已经腐朽不堪,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西欧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内在矛盾。民粹派的思想先驱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寻找俄国的出路,提出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他们肯定平民大众的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又把俄国存在的村社制度和农民理想化,遭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深刻批判。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民粹主义的思潮已经成为强弩之末。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粹主义再度在东西两半球,尤其在东欧和北美,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而形成民粹主义的第三次高潮。

理论内容

民粹主义(Populism)可译为平民主义,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

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

本质特征

是一种抗议政治

作为思维意识的社会思潮与社会矛盾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必然反映,后者是前者产生的现实土壤。社会矛盾是社会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民粹主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矛盾,具有必然性,社会矛盾激化将导致民粹主义情绪迅速高涨。恩格斯曾指出,“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

“当社会矛盾丛生、危机四伏时,民粹主义表现出革命性,因而备受群众拥护。”]如果民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需求均能得到满足,则民粹主义出现的概率很低。相反,当底层民众在社会比较中产生相对剥夺感时,一旦有外部因素介入,这种相对剥夺感将对民众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态度造成影响,就可能爆发兼具道义性和政治性的民粹主义运动。“只要存在相当数量的公民对现实政治的不信任和对政府的失望,民粹主义便获得了生长的必要条件。”

没有建设的政治

在“集体潜意识”机制作用下,民粹主义者通过“贴标签”“扣帽子”式的语言,批判和否定一切,但却拿不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案,从某种程度上说对社会徒劳无益。民粹主义者将所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均归结为体制问题,认为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侵占了本应属于他们的资源,因而将体制视为其破坏对象。

民粹主义者的言论和行为表现出极强的抗争性却缺乏理性,他们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常常从经验和情感出发,以激烈的言辞吸引关注,以抽象的认识取代客观的实践,因而总是停留在问题的表象,难以对事件或现象的本质作出正确判断,也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

多数主义的绝对化

民粹主义以“人多即合理”的主观原则取代科学的实践论证,将“民”在数量上的优势视作一切权力的合法来源和价值评判标准,而忽视了多数人的意见是否真正合理、是否真正科学,忽视了法治与程序正义。

囿于群体思维和群体能力的局限性,民众也很难将这种自发情绪提升到自觉意识水平,无法形成具体的政治诉求。精英却具有这种决定性的动机与能力,他们能够从民众的情绪中提炼出明确的观点和诉求,从而成为民粹主义的话语建构主体。

民粹主义奉多数为至上的背后是少数精英的设计和动员。尽管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在价值理念和政治诉求上呈现鲜明的对立,但实质上二者却是矛盾统一体且存在相互叠加的部分。一定意义上讲,部分民粹主义观点是由个别精英总结提炼的,民粹主义行动也是由个别精英点燃和推动的。

反对多元价值

民粹主义者宣称,只有他们才能代表“真正的人民”,从而剥夺了持不同意见的人的“人民”资格。民粹主义者的核心任务是构建一个“中心地带”(Heartland),将“人民”视为中心地带的核心,将非民粹主义者视为中心地带以外的人,甚至将政治对手视为“人民的敌人”,同时寻求将他们完全排斥在外。民粹主义者对“人民”代表性的垄断,意味着其对社会多元性的否定,也导致其必然排斥部分民众的意志和利益。因此,民粹主义是某种形式上的排他性身份政治。

主要类型

当代民粹主义可以划分为四大类:政治左翼、政治右翼、经济左翼、经济右翼。

政治左翼

政治左翼的民粹主义,与传统的民族主义有亲和力,其政策主张有较强烈的划分敌友意味。具体而言,他们在外,是以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全球化为斗争对象;在内,是以掌控了社会绝大部分资源的权贵阶级为敌。一般利用底层选民在数量上的优势,激发他们对权贵阶层的愤恨,转而投票支持民粹主义者上台执政。这种民粹主义的基本盘是基层群众,它必然要提高贫困阶层的政治地位,保障和鼓励他们行使选举权、公民投票等民主权利,反对现有社会的权力和利益分配体制,用政权力量重塑社会秩序。

政治左翼民粹主义还可能活跃于一些威权国家或地区向民主社会转型的过渡期。由于政治权威开始衰落解体,有些政客就利用威权社会下人民对强有力领袖的依赖,充分利用社会原有矛盾反对当前政权,争夺政治主导权,并表现出对直接民主的偏好。

政治右翼

右翼和左翼民粹主义都跟民族主义有勾连,但彼此的落脚点不同。左翼的表征主要是爱国主义,高举反对外来势力侵略干涉、殖民渗透的旗帜。右翼的主张则侧重于反对外来移民,强化本土认同和种族认同。他们往往放大外来移民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激发社会的排外心理。

政治右翼民粹主义就容易与极端民族主义结合,演变成为分裂主义,转而追求主权独立。政治右翼民粹主义搞分离的主要方式,包括发动全民公投、公民抗命、军事政变和暴力抗争等。

经济左翼

与政治民粹主义过多涉及意识形态纷争不同,经济民粹主义主要体现在如何通过经济政策向民众倾斜利益。

经济左翼民粹主义一般推行福利主义,采取高税收、高支出的财税政策,打击富豪寡头,通过二次分配降低贫富悬殊,其目标是建立一个最终达至涵盖大多数群众的福利社会。如果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好,拥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政治上较为中立,不需负荷过重的国防费用;人民的素质较高、理性节制,实行左翼的福利主义政策是有一定合理性的,能够符合广大选民的利益。

但是,也有一些还处于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国家,为了吸引选民支持而不顾自身实际,盲目提出违背经济规律、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主张。短期内,国家可能实现繁荣发展、人民福利水平提升,但很快就会被财政危机、通货膨胀所吞噬,社会有陷入动荡的危险。

经济右翼

与左翼民粹主义试图通过运用政府行政权力积极干预经济、打造政绩相反,右翼民粹主义立场非常保守,它既不信任政府,认为政府只会乱花钱,因而倾向财政紧缩政策;也不信任自由贸易的经济发展规律,认为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只会让跨国寡头获益,对国内竞争力不强的行业造成较大冲击,因而倾向反对自由贸易和全球化,鼓吹设置限制、管制、补贴等贸易壁垒政策。

跟政治右翼民粹主义类似,经济右翼民粹主义对来自外国的移民、劳动力有较强的敌意,认为他们凭借高素质、低薪水挤占他们的就业机会,最终获利的只是大大减轻人力成本的资本家。虽然这些政策主张长远来说不利于提高国家或地区自身竞争力,从而不利于选民的长远利益,但主张经济右翼民粹主义的政客往往得到基层劳工和青年学生的支持,后者是对就业状况最敏感的群体。

当代影响

民粹主义推崇人民直接统治,强调广泛政治权利,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这形成了民粹主义最初的“人民至上”、反对精英政治等标志性特征,但民粹主义把“人民至上”异化为可以以人民的名义对任何事物进行整治和道德双重审判,这使其成为一些精英为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而采取的政治修辞和动员手段,甚至是被利用来操纵大众的政治噱头,导致民粹主义成为异化和危险的政治思潮。

加剧社会分裂与对立

民粹主义的发展会导致普通民众与社会精英之间对立。民粹主义反建制、反精英,“占领华尔街”运动通过直接诉诸于人民来反抗资本精英,以此改变社会,这是一场左翼民粹主义运动,在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的美国,民粹主义利用激进民主,试图改变不公正、贫富悬殊的现状,这对于解决贫富差距过大收效甚微,同时加剧了民众之间的相互对立。

政策选择的不确定性增加

在原有的选举中,为了争取中间选民,保守或激进党派会尽力淡化自身的意识形态,以谋求更多的选票,然而当今西方国家,“政治正确”愈发受到怀疑,大量的中间选民逐渐消失,社会群体之间矛盾分歧众多,各群体将赢得政治权力作为实现自身主张的基本途径,逐步显现出对立的趋势,稳定共识的取得更为艰难,这种趋势促使各党派为了争取选票,开始应对社会中的非理性诉求,在选举承诺与政策主张方面更为极端,民粹主义思潮最终极大地提升了西方各国当选政府在政策选择的不确定性。

不利于社会长期发展

民众希望自己的诉求能够迅速、有效、免于付出地得到满足,民粹主义所提出的贸易保护、孤立主义在短期内会有一定效果,长期来看无助于发展,改变现有的体制需要长期、深刻的过程,而且难度会非常大,渐进式改革需要逐步探索。根据历史经验,长期实行民粹主义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的停滞,造成社会的动荡,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导致跨国贸易和投资活动萎缩,长此以往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率。缩小贫富差距的手段过于简单,容易引发资本外流,国家吸引投资的能力降低。在对外政策上,民粹主义拒绝多边主义,倾向于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长此以往降低全球劳动生产率,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极为不利的,贸易和投资的倒退只能加剧全球经济停滞不前的局面。

与民族主义结合负面效应

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抬头,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近年来,德国右翼分子制造的暴力案件不断增加,德国司法部称其互联网上种族主义和排外的煽动性言论泛滥成灾;部分中东欧国家由于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以种族主义、排外主义为特征的极右思潮在普通民众特别是年轻人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呼应。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以维护民族、国家利益为招牌,打着“爱国家、爱人民”的旗号,很容易得到公众的认同,反对者往往顾忌被扣上卖国的大帽子而不得不保持沉默;政府在管控民粹主义者非理性行为时也更加谨慎,甚至不敢作为。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极具传染性,容易在全世界扩散开来。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各国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博弈日趋激烈。同时,我国正处在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型,收入差距拉大、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一定要警惕民粹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合流,努力避免其干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尤其要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铲除民粹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合流的社会土壤。

典型案例

1929年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蔓延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导致了1929—1933年史称“经济大萧条”的全球性经济大衰退。经济大萧条加重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制度危机。经济大萧条重创了德国经济,这使得背负《凡尔赛条约》规定的巨额战争赔款的德国雪上加霜,人民生活水平大大下降,国内的社会矛盾急剧上升,催生了以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特征的民粹主义的流行。希特勒充分利用民众的民粹主义心理,调动民众情绪并通过合法选举手段登上政治舞台,进而利用民粹主义打出法西斯主义并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希特勒利用民粹主义开展蛊惑人心的宣传鼓动,在德国社会形成了“反犹”等一系列的非理性和情绪性的浪潮,最终在全民支持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一时期,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也是借助民粹主义的掩护,通过政变等手段上台执政,进而操纵民意,走上对外扩张侵略的道路。这是民粹主义给欧洲和世界带来深重灾难和重创的典型案例。

警惕危害

重视民粹主义倾向对国家和社会的消极影响,警惕“未民主先民粹”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民粹主义不只像其通常所表现的那样,只是面对国际争端时的极端现象和过激行为。更重要的是,民粹主义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政治生活和社会政策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寻找解决之道,不仅有助于消解民粹情绪,而且有助于提高政治、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人们经常单纯地把民粹主义看成一种追求民主的思潮。但事实上,即使民粹主义与民主政治不是相互对立的,前者的内涵也要比后者贫乏得多。真正的民主建立在完善的政治制度、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充足的社会资本等基础之上。而民粹主义幻境中的民主,是一种只可能存在于理想化世界里的纯朴而美好的绝对平等状态,带有浓厚的反精英、去政治化色彩。因此,避免公众民粹化,尽量降低民粹化现象带来的危害,就成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转型时期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人民网

警惕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

有两股思潮特别需要注意:一股是民族主义,一股是民粹主义。这两股思潮的泛滥不局限在某一个国家,而是在全球范围都有。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思潮结合起来非常危险。民粹主义会导致从政者被民族主义劫持,就是他们明明知道有些观点和做法不对,但为了博得公众的支持,他们也会那么干。

——新浪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