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流亡

更新时间:2023-08-31 01:35

《感流亡》是宋代诗人王禹偁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商州时,诗歌以风情的笔调写出了由于旱荒而流亡他乡的饥民的悲惨遭遇,对自己入仕十年无功受替表示深深的内疚和自责,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全篇运用杜甫在《兵车行》等新乐府诗中成功地用过的纪事与记言相结合的手法,写得平易自然,而感情却是强烈、深沉的。在叙事抒情中都显示出了作为宋诗在艺术上的鲜明特色之一的散文化手法。

作品原文

感流亡

谪居岁云暮,晨起厨无烟。赖有可爱日①,悬在南荣②边:高舂③已数丈,和暖如春天。

门临商於④路,有客憩檐前: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呱呱三儿泣,惸惸⑤一夫鳏。

道粮无斗粟,路费无百钱;聚头⑥未有食,颜色颇饥寒。

试问“何许人”?答云“家长安,去年关辅⑦旱,逐熟入穰川⑧。妇死埋异乡,客贫思故园。故园虽孔迩⑨,秦岭隔蓝关。山深号六里,路峻名七盘⑩。襁负⑪且乞丐,冻馁复险艰;惟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间。”

我闻斯人语,倚户独长叹:尔为流亡客,我为冗散官⑫;左宦无俸禄,奉亲乏甘鲜⑬。

因思筮仕⑭来,倏忽过十年;峨冠蠹黔首,旅进长素餐⑮。

文翰皆徒尔⑯,放逐固宜然。家贫与亲老,睹尔聊自宽⑰。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可爱日:冬日,语出《左传·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②南荣:屋的南檐。檐两头高起的叫荣。

③高舂(chōng):傍晚时分。

④商於(wū):宋时地区名,在今河南浙川县西南。那时,商州为商於之地。

⑤惸惸(qióng):忧念貌。同“茕茕”,无兄弟曰茕。

⑥聚头:村口。村落日聚。

⑦关辅:关中与三辅,指长安一带。

⑧逐熟:投奔年成好的地方。入穰(ráng)川:与“逐熟”同意。穰,指庄稼丰熟。川,指平原。

⑨孔迩(ěr):很近。

⑩“山深”二句:商山高而险,有“六里山”“七盘十二净”之称。

⑪襁(qiǎng)负:用布幅兜裹着婴儿。

⑫冗散官:被裁剪去的闲官。

⑬甘鲜:美好的食品。

⑭筮(shì)仕:古人出仕前先以著草占卜吉凶,后便称人官为“筮仕”。

⑮峨冠:指官员。蠹(dù):剥削。黔(qián)首:百姓。旅进:旅进旅退的省称;意为随波逐流,庸庸碌碌。素餐:不劳而食。

⑯文翰:文章,借指读书人。皆徒尔:都是徒然无用的啊!

⑰尔:你,指那些流亡道途的人。自宽:自我宽慰。

白话译文

谪贬贫居转限到年底,早晨起来灶突无炊烟。幸亏有那可爱的太阳,悬挂在南荣边:高高升起有几丈,和和暖暖如春天。

屋门对着商於路,赶路的客人歌憩在屋枪前:一位老翁和病妪,鬓角银丝相牵连;身边三个小孩呱呱在哭泣,茕茕鳏夫多可怜。

道上的粮食不过一斗粟,路上的盘缠不到一百钱;大家一起没有东西吃,脸上颜色呈饥寒。

低声询问“是何处人”?回答说“老家原本在长安,去年关中遭大旱,跟随熟人下穰川。老婆客死埋葬在他乡,他乡贫居思念旧故园,故乡虽然相隔路很近,可是横着秦岭和蓝关。山林深沓杳,路险多盘旋。带着小孩来乞讨,忍饥挨俄又艰险。只怕遇到大雨雪,冻死在那山谷间。”

听到此人语,倚门我独长叹:你为天涯流浪客,我是朝廷闲置的多余官,为官每月无俸禄,侍奉双亲缺乏甘与鲜。

因此想到入仕来,倏忽已过整十年;身着峨冠却把百姓坑,进退随班空把官位占。

挥文弄墨都白费,流放贬谪本应该。家里虽穷能与亲人伴,如今见你心里暂时得自宽。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于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十二月谪居商州时所作。淳化二年(991年),陕西干早成灾,米价腾贵,商州一斗米卖到二百文以上。陷于饥馑中的人民,或沿街卖儿卖女,或流亡道途,死于异乡。当时,诗人在谪往商州的途中也携儿带女,备受艰苦,诗人对此颇有感触,有感而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在结构上全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前六句,写谪居期间的清寒生活和严冬难得的温暖阳光。第二层为中间二十二句,写一家灾民三代人逃荒流浪的凄惨景况。先写自己目中所见:二老三小一大,老者满头白发,小者哭泣不止,中年男子孤独无偶,无钱无粮,仉寒憔悴。次写鳏夫所言,语语辛酸,字字悲痛,“惟愁大尔雪,僵死山谷间”,前有“妇死埋异乡”,现有“病妪”,年关岁暮,有家难归,不但有饥寒之愁,而且有生命之优。第三层为最后十二句,诗人抒写自己的感慨,尽管诗人身处逆境,但并没有过多地去考虑自己,反而更多地想到了作为一个朝廷命官的责任,为自己无能为力解决人民的苦难而深感内疚,这种思想境界难得可贵。

此诗与一般吟风弄月、模山范水的诗歌不同,这首诗反映流亡民众的凄苦生活,有很强的人民性,草根性。诗中“去年关辅旱”:因为大旱导致饥荒,人民的流迁。诗中的“一夫”自述灾情:他们本是长安人,逃荒至庄稼丰熟的地方。在逃荒途中,妻子死了,埋在异乡。他上有老,下有小,两个头发斑白的老翁和牛病的老如,三个哭泣的小孩,其中一个还是婴儿,背在背上。他们缺粮少钱,流离失所。境况多么凄惨,情景多么难堪。不由人不为之怜悯、叹息。诗人出身下层社会,他关心民生疾苦,在朝廷当谏官,能直言时政之弊,建议君王对人民施以仁政。他多次贬为地方小史,生活在底层,接近民众,甚至与他们同病相怜。诗中不但写了流亡者的悲惨遭遇,也写出了诗人自己的窘况,他把自己也融入作品之中。诗人听了流亡者叙述后的反映是“倚户独长叹”,叹流亡者,也叹自己,令人想起屈原的“长人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深长喟叹。淳化二年(991年),诗人因严于执法触怒天子,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州)团练副使。团练副使是地方小吏,地位低下,俸禄微薄。他初到商州,生活困顿。此诗由人及己,写到自己被贬谪居的窘况,由己及人,想到一般官员对老百姓的损害:“峨冠蠹黔首,旅进长素餐”,感叹自己的无能为力,这与唐代诗人韦应物“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的民本思想如出一辙。

此诗平易浅近,真率自然,描写灾民的悲惨生活,抒发愧疚的心理,情感凝聚,语气沉痛,读来感人至深。

名家点评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4·诗歌卷·4》:此诗真实地描绘了劳动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惨图景。难得可贵的是,诗人在反映民生疾苦时,自己感同身受地体会了人民的痛苦,将个人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对那些高官厚禄者作了尖刻的讽刺。诗的结尾处在强自宽慰中流露出无辜被贬的牢骚、愤懑。

作者简介

王禹偁(954—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因晚年贬居黄州,故人称“王黄州”。家境贫寒,累代务农。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中进士,历任右拾遗、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因刚直敢谏,屡遭贬谪。在文学上他反对晚唐五代以来华靡颓唐的文风,主张改革。散文提倡学习韩愈柳宗元,诗歌则学习杜甫白居易。创作成就亦较为突出,诗文皆卓然可观,风格简淡洗练,平易有味。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