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市

更新时间:2024-09-02 14:25

麻城市,湖北省辖县级市,由黄冈市代管,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黄冈市北部,处于长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介于东经114°40′~115°28′,北纬30°52′~31°36′之间,总面积3747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麻城市辖4个街道、15个镇、1个乡。截至2023年,麻城市常住人口87.08万。市人民政府驻龙池桥街道金桥大道特1号。

名称衍变

麻城一地,七千多年前即已开发,春秋为楚地,名柏举,因吴、楚在此大战(柏举之战)而名垂青史。秦属南郡,汉为西陵。后赵大将石勒部下麻秋在此筑城以守,始有麻城之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县并正式命名麻城。

历史沿革

麻城历史悠久,境内诸多出土文物证明,前6000年已有人群在举水流域生活。

夏商,境内属于商王朝控制的小方国“举国”,前11世纪以后,成为黄国的属地。

春秋战国,隶属地。

,灭六国,兴郡县,先属南郡,后隶衡山郡

两汉,为“西陵辖地”,隶属江夏郡

三国,先属魏弋阳郡,后属吴国蕲春郡

晋,复归弋阳郡,划归西阳郡。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后赵部将麻秋奉命在今阎河古城畈筑城以守,遂称该城为麻城。

南北朝,境内建置更迭频繁,有建宁左郡、长风、赤亭、阳城、彭城、齐安、信安、北西阳、歧亭、梁丰、衡州等名称。北周大象元年(579年),设立“蔴城县”。

隋初,罢诸郡为州,境内为信安县,属黄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信安县为麻城县,仍属黄州府。大业五年(609年),废州设郡,属永安郡。

武德三年(620年),分麻城置阳城县,同年在麻城置亭州辖麻城、阳城两县。武德八年(625年),撤亭州,并阳城,恢复麻城旧制,属黄州都督府。元和三年(808年),并入黄冈县,大中三年(849年),恢复。

五代袭唐旧置,先后属吴、南唐、后周辖县。

,属淮西路黄州。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麻城为南宋北部边界。

元朝统一,初属湖广行省黄州路,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随黄州路改属淮西道,次年又改属河南江北行省。

明甲辰年(1364年),属湖广行省黄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布政司,不久改属河南。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还属湖广。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攻占麻城,改县名为长顺州。7月,张部入蜀,县名复归。

清,袭明制,属湖北布政司黄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府治,属武汉黄德道(后更名鄂东道、江汉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麻城县苏维埃政府在顺河成立,下辖乘马、顺河、黄土岗、福田河、三河、中宋边区、陶园等7个区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麻城沦陷。国民党县政府迁往龟头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日伪在宋埠建县署。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共产党组织在境内南部、西部、东部、北部开展活动,建立安南边抗日民主政府(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和短期的安麻南行政委员会(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月),隶属鄂豫边区鄂东行署。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秋,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10月,在木子店台子湾成立麻东县爱国政府,下辖9个区。同时,在福田河成立麻城(后称麻西)县爱国民主政府,下辖5个区。两县同时隶属鄂豫第四专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11日,新组建的鄂豫军区独立师攻克麻城,麻城解放。麻东县、麻西县合并,成立麻城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麻城县隶属湖北省黄冈专区

1970年,黄冈专区改为黄冈地区,麻城属之。

1986年5月,撤销麻城县建制,设立麻城市(县级市),仍属湖北省黄冈地区管辖。

1995年12月,黄冈地区改为黄冈市(地级市),麻城市属黄冈市代管。

1998年9月,麻城市委、人大、政府、政协机关由旧城区搬迁至新城区金桥大道特1号办公。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麻城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黄冈市北部,长江中游北岸的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介于东经114°40′~115°28′,北纬30°52′~31°36′之间,东邻罗田县,南接团风县、武汉市新洲区,西与红安县毗邻,北与河南省新县商城县依山脊分野,东北同安徽省金寨县以界岭分水为界,东西最大距离7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82千米,总面积3747平方千米。

气候

麻城市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温暖多阴雨,偶有倒春寒,入夏梅雨季明显,雨热同期,秋季干旱少雨,冬季干冷。

麻城市多年平均气温16.8℃,1月平均气温2.9℃,极端最低气温~15.3℃(1977年1月30日);7月平均气温28.4℃,极端最高气温40.2℃(2003年)。最低月平均气温~2.3℃(2011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36.1℃(2001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5.2℃,最大日较差20℃(1998年3月)。

麻城市生长期年平均360天,无霜期年平均246.1天,最长达278天,最短为209天。

麻城市年平均日照时数2048.9小时,年总辐射113.3千卡每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54天。

麻城市年平均降水量1291.5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113天,最多达134天(2002年),最少为93天(2004年)。极端年最大雨量2009.3毫米(1954年),极端年最少雨量683毫米(1978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8月,7月最多。麻城市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4~9月,多集中在5~8月。2021年暴雨日达到3天,日最大降水量为87.0毫米,出现在5月15日。本年度梅雨期24天,累计降水量133.6毫米,较历史同期偏少50.5%,对人民生活生产有一定影响。

地质

麻城市全境位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东北缘,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内侧与脊柱之间,属于“山”字型构造地质的一部分。

1.第四系

主要由沙、沙砾石、亚粘土夹杂岩块组成,分布于山前平原。山间盆地和大河两岸,分布面积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厚约20米。

全新统:分布于举水两岸,多组成一级阶地及河漫滩。厚度小于10米,主要由砂、砾石组成。

中上更新统:分布于城区附近和夫子河附近盖于白垩系地层之上,为残坡积和冲积两种成因类型。厚度0~10米。其岩性上部为黄褐色亚粘土夹杂岩块,中部为黑灰色粘土夹铁锰质结核粘土,下部为褐黄色含砾亚粘或含岩屑亚粘土。

2.白垩系

岩性主要由紫红色砾沙岩夹薄层粉、细沙岩组成,紫红色沙砾层中夹两层玄武岩,零星分布于麻城至白果一带,地表出露面积约80平方千米,总厚度大于500米。

3.元古界

此套地层分布于麻城西北部,与东部太古界地层呈断层接触,分布面积大于整体面积的三分之一。其出露地层不完全,迄今所见仅为红安群的七角山组和天台山组的部分岩性段。主要岩性组合为白云钠长片麻岩、浅粒岩、白云石英片岩及小透镜状大理岩,厚度大于数千米。

4.太古界

此套地层分布于麻城东部·出露面积占整体面积的三分之一。岩石因受中、深度区域变质作用和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影响,原生构造多被破坏,显示出清晰的片麻理构造。其片麻理产状与原生层理构造基本保持一致。整套地层在本区出露不全,主要分布有大别群的铁冶组、包头河组、河铺组。岩性组合以片麻岩为主,总厚度达万余米。

麻城为地质构造形变相对微弱的较稳定地区,主要构造形迹特征是以团风~麻城断裂为界,分为两个构造系列:

(1)龟峰山倒向斜构成东部的主体初皱构造。其整体走向为NE30,倾向SE120,并伴随一系列NNE向和近SE向的压扭性断层,断裂最大长度在县境内延伸约36千米,一般延伸约4-10千米。受其构造影响·混合岩化作用以及岩浆活动也较强烈,构成东部主体构造的岩性全部为太古界地层。

(2)西部以林店茶场至五脑山林场为核心的倒转背斜构成其主体初皱构造。其走向为NW300倾向为SW210.伴随主体构造的断裂有NE向的横向断裂及SN向的扭性断裂,最大横向断裂在境内延伸约43千米,一般断裂10千米左右。其岩性组合全为元古界地层,混合岩化作用及岩浆活动较之东部微弱。

分裂东西部地质特征的团风~麻城断裂是整个鄂东北地区的一条重要断裂构造,在县境内延长约50多千米,最大破碎宽度约50米。

麻城地区的岩浆活动主要为大别~吕梁期的岩浆活动,岩性组合主要为片麻状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基性岩、超基性岩,多形成于太古末元古初期,距今约17亿年左右;其次有燕山晚期的斑状花岗岩,以白鸭山花岗岩体为主要代表;以及上述两期次产出的小型脉岩。岩浆岩的分布几乎全部集中于东部太古界地层中。

地形地貌

麻城市境内地貌如马蹄。东部和东北部为高山,西部和西北部为丘陵,中南部为平原,且与长江中游平原相衔接。整个地势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敞开。呈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平原逐级下降的阶梯式地形,东北部的康王寨海拔1337.1米,中南边缘的陶家寨仅25米,海拔相对高差1312.1米。其基本地形概念是:“七山一水二分田”。按地貌形态划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

大别山及其余脉龟山山系横亘于东部和东北部,构成海拔500乃至1000米以上的山区,面积为605.4平方千米。包括三河口、木子店、张家畈、龟山、盐田河、熊家铺等区的全部或大部,占全县总面积的16.8%,习惯上称“东山”。海拔在千米以上的高峰就有9座。地表多为极易风化的片麻岩和花岗岩,以花岗岩为主。长期剥蚀分割,地面破碎,夏季频繁的暴雨常引起强度冲刷。

山地地形配置交相错落:山地之中有丘陵,山丘之间有盆地。耕地只占7%,多分布于山间谷地。

麻城市丘陵为典型的大别山山前高丘,为平原到山地的过渡地带,主要分布在乘马岗、顺河集、福田河、黄土岗等地。海拔200~500米的丘陵面积1718.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7.6%。丘陵地表广泛分布着极易风化的白云石英片麻岩和花岗岩,水土流失比较普遍。土壤质地偏少,土层浅薄,土壤肥力偏低,有冷浸田和次生潜育化现象。

丘陵地势较为平缓,谷宽丘广,地域广阔,冲、垄、畈犬牙交错。

麻城市境内由举水冲积平原和中南部波状平原组成1283平方千米的平原,主要分布于关厢、中馆驿、浮桥河、宋埠、铁门、白果和阎家河等地。海拔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原中间及其边缘地带夹杂着少数丘陵和山地。平原地势低平坦荡。成土母质以第三纪砂岩和第四纪粘土为主,土壤深厚肥沃,土层厚度在60厘米以上,全市近60%以上的耕地集中分布于此。

大别山脉环绕于麻城市东及北部边缘地带,境内主峰康王寨雄琚鄂、皖边界。由此沿县境东北边缘及境内向西南纵深及西部边缘延伸出7条山脉,形成全境东、北、西3面山脉相连,群峰逶迤的地貌特征。

水文

麻城市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1580多条大小河流,汇成纵贯南北的举水、巴水两大水系,其中举水水系面积3137.3平方千米,占85.0%;巴水水系面积506.3平方千米,占14.0%;主要河道有一级河九里冲河、双庙关河等256条,总长426.9千米;二级河跳石河、白果河等11条,总长222.5千米;三级河举水、巴水2条,总长179.1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举水河,干流从北至南长116.9千米,流域面积3137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3.2立方米每秒,主要支流有许家河、阎家河、白果河、浮桥河、鄢家河等。

土壤

麻城市境内土壤具有典型的南北过度的黄棕壤特征,土种类型复杂多样,可分为4个土类,含10个亚类,35个土属,148个土种。

黄棕壤为境内主要地带性土壤,有面积308.76万亩。其中:耕地黄棕壤约20.3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23.7%;林荒地黄棕壤约288.4万亩,占林荒地总面积的99.7%。下分黄棕壤亚类,山地黄棕壤亚类,黄棕壤性土亚类,8个土属,79个土种。

沙泥土土属,在黄棕壤中较具代表性,共有面积152.7万亩,占该土类的49.3%。主要分布在麻东、麻北低山丘陵区。

赤沙泥土土属:主要分布在铁门、白果、关厢、中驿、阎家河等地低丘、垄岗和波状平原地,区,约有1.1万亩,占黄棕壤土类的3.67%。

硅砂泥土土属:主要分布在麻西、麻西北的平缓丘陵地区,乘马,顺河两区分布最广,次为宋埠区南及黄土岗、福田河等部分地区,是境内花生的集中产地,约有51.1万亩,占黄棕壤土类的16.5%。

泡黄土土属:面积约1.5万亩,占该土类的0.47%。零星分布于木子店、张家畈、龟山茶场和白果芦家河等地。

乌沙泥土土属:面积约0.3万亩,占黄棕壤土类的0.098%,呈点片状,零星分布于木子店、白果芦家河、阁家河蔡家塆一带。

山地沙泥土土属:为境内唯一的山地黄棕壤仅有的一个土属,面积约7.4万亩,主要分布于麻北、麻东北福田河纯阳山、龟峰山、林峰以及张广河等地海拔800米以上山区。

黄棕壤性土土属:面积约80.2万亩,占黄,棕壤土类的26.2%。广泛分布于境内低山丘陵的各类成土母岩之上.多为残积风化物发育而成。

紫色土面积仅342亩,均为耕地。有灰紫色土1个亚类,1个土属,5个土种。灰紫沙泥土土属:集中在中馆驿、铁门、白果等地,为境内土壤中唯一独特的土壤类型。

该土类主要分布于举水、巴水及其支流的两岸.面积约10万亩,占全城土壤总面积的2.7%。根据石灰性反映有无,来划分亚类,有3个土属,30个土种。

潮沙土土属:为境内平原地区主要土壤之一,主要分布在举水平原离河床较近的地区,以及洪水决堤主流所经之处,举水支流平原及巴水谷地亦有较大面积的分布,面积约4.4万亩。主要是耕地。

潮沙泥土土属:系麻中南棉产区当家土壤,面积5.5万亩。

潮泥土土属:为境内平原棉区早地土壤之一,面积约0.13万亩,主要分布在举水冲积平原与河谷阶地的交接地带。

水稻土为境内耕地的主要土壤类型,面积约65.4万亩。无论山区、丘陵或平原均有广泛分布。按水型划分为淹育型、潴育型、侧渗型、潜育型、沼泽型等5个亚类,23个土属,137个土种。

淹育型水稻土亚类:零星分布于境内丘陵,低山区岗顶或熟化程度差的上塝田,以及缺乏灌溉条件的冲、垄上端。在平缓低丘或波状平原,则多为旱地新改的水田,面积约4.7万亩,根据成土母质不同下分9个土属,18个土种。其中主要土属有沙泥田约2.6万亩,浅硅沙泥田约0.17万亩.浅赤沙泥田0.17万亩。

潴育型水稻土亚类:为境内当家的水田土壤,面积约5.6万亩,广泛分布于境内冲、垄、塝、畈、等地形部位。根据成土母质可划分为8个土属,110个土种。其中发育于花岗片麻岩的沙泥田土属面积最大,约17万亩,占水田的30.1%;其次为黄泥田土属、潮土田土属,分别占水田的17.3%和15.2%;再次为发育于石英片岩的硅沙泥田土属和赤沙泥田土属,分别占水田的11.4%和10.8%。

侧渗型水稻土亚类:境内约有面积0.08万亩,零星分布于中馆驿、铁门、乘马、顺河等四区。下分白隔黄泥田和白隔沙泥田两个土属,两个土种。

潜育型水稻土亚类:境内各地均有分布,所处地型部位地势低洼,一般在冲、垄、畈或落河田,面积约2.17万亩。下分青泥田1个土属,4个土种。

沼泽型水稻土亚类:多分布在冲垄下部或围畈的低洼处,面积约1.99万亩,下分烂泥田、冷浸田两个土属,4个土种。

自然灾害

麻城市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高温、干旱等。洪涝灾害几乎年年发生,主要发生在5~8月,近期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1年7月1~10日,全境发生。这次特大洪涝灾害,造成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67.8万亩,成灾面积48.6万亩,无收面积17.8万亩。基础设施损失严重,房屋进水15.5万间,倒塌3.5万间,全部倒光3900户,全境各行业受灾,直接损失3.5亿元。干旱频繁,春旱五年一遇,重伏旱五年一遇,秋旱两年一遇,伏秋连旱十年八遇。以伏秋连旱为最重,又以西北丘陵为最。2000年发生春、夏、秋连旱,自2月下旬至5月中旬降雨量仅为57.2毫米,为历年同期的16%;汛期“空梅”无雨,6~9月总雨量299.4毫米,只有历年同期的一半,为麻城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百日大旱”。全市受灾人口98.80万人,成灾人口79.6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7万亩,绝收面积37.1万亩,因旱造成损失超过4.5亿元。2016年因暴雨造成局部洪涝频发。2021年暴雨日3天,日最大降水量87.0毫米,出现在5月15日。本年度梅雨期24天,累计降水量133.6毫米,较历史同期偏少50.5%,对人民生活生产有一定影响。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麻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总储量约为22.4亿立方米。占全省总储量的2.37%。河流坡降大、水头高、水力资源占有优势。其理论储量约为8.842万千瓦,单位面积产水模数为49.09万立方米/平方千米,略低于全省平均数。地表水人均水量1754立方米,亩均水量2078立方米,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麻城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全省平均值的1.05倍,水资源天然补给充足,平水年降雨量有34.37%产生河川径流,偏枯年有31.16%产生河川径流,特枯年仅为17.4%。境内径流深的地域分布不均,山区较大,丘陵次之,平原较少。依据山区,丘陵,平原相应的径流深值和承雨面积计算,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7.7亿立方米,其中主水16.90亿立方米,客水0.81亿立方米。偏枯水年11.65亿立方米,其中主水11.116亿立方米,客水0.5334亿立方米。特枯年的径流量仅为6.4011亿立方米,其中主水6.1163亿立方米,客水0.2848亿方米方。

麻城市地表水年内分配不均。麻城水文站1982年观测全年的径流深值为460.21毫米,接近多年平均值,汛期(5~9月)占全年径流深的85.71%,其中7~9月占74.32%,枯水期(头年10~次年4月)占全年径流深的14.29%。同时径流年际变化大,1969年,举水中游径流深达1021.6毫米,而1978年只120.5毫米,仅为1969年的11.8%。巴水石磴坳水文站观测多年平均径流深为539.54毫米,1978年的径流深是152.68毫米,1977年则为919.91毫米,是1978年的5倍。

麻城市境内地下水分3大类:(1)变质岩裂隙含水岩类,主要分布于麻北和麻东的大部分地区;(2)第四纪松散岩孔隙含水岩类,主要分布于举水中游两岸河谷;(3)岩浆裂隙含水岩类,主要分布于三河、两路口及巴水上游。

麻城市地下水藏量地域分布不均,山区、丘陵较少,平原亦不丰富。举水上游河谷30平方千米,单井涌量为560吨/日,举水中游支流河谷342平方千米,单井涌量为502.21吨/日,举水下游平原14平方千米,单井涌量为1450吨/日。

麻城市地下水水量主要由地表水入渗和侧间补给,涝枯季节的变化决定着地下水位的升降,砾石裂隙水每年进出约4.7亿立方米,开采储量约为1.6亿吨。

据麻城市7个大、中、小型水库调查,每升水溶氧量为4.75~6.34毫克,二氧化硅含量在18毫克左右,透明质在150~200厘米之间。有机耗氧量在300毫克以上。一般池塘酸、碱度在6.8~8.2之间,透明度在30毫米左右。境内天然水质较好,但部分地区工业废水排入河道,造成一定程度的水质污染。近年,据县城12个用水单位抽查化验。用水中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等项含量超过国际标准3~50倍。

生物资源

麻城市境内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一、二级动物有鸳鸯、白冠长尾雉等14种。全市查明树种61科,299种,其中乔木树种186种,灌木树种93种,木质藤有20种。有古树名木4406株。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国家一级古树61株,树龄300~499年的国家二级保护古树320株,树龄在100~299年的国家三级古树4025株。珍稀树种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银杏、榉树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青檀、黄檀、糙叶树等。100株以上连片的古树群有三河口镇隘门关村和夫子河镇纸棚河村2处。花卉和中药材品种繁多。境内共有100万亩杜鹃林。

灌木:全境有乔灌木树种61科299种,详见《林业志》

藤本:海拔800米以上山区主要有猕猴桃、毛葡萄、葛藤、爬墙虎等。海拔500米以上地区主要有梅花藤、燕棚藤、娇藤、红藤、野山芍等。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主要有石扒藤、斛荔、天冬、络石、青藤、三叶木通、野葡萄等。

竹类:有刚竹、苦竹、紫竹、毛竹、丛竹、贵竹、楠竹、水竹、鱼甲竹、箭竹、慈竹等。

草类:全境各类野草共分65科230种。其中双子叶植物18科73种,单子叶植物47科15科157种。此外,还有许多尚待鉴定的野草。230种野草中,可供放牧的草场有19个。主要草种有白茅、假俭草、鸡眼草、荩草、黄背草、野荆芥、青香茅、葛类、观音草、马济、乡棍棒、野猪麻、苎麻、节蓼、五草芸、野股草、羊胡子草、五节芒、马唐、山豆根、鹅冠草、夏枯草、狗芽枝、狗尾草。

花卉:主要有牡丹、梅花、月季、山茶、杜鹃、腊梅、菊花、兰花、水仙、荷花、含羞草、紫罗兰、牵牛花、香雪球、喇叭花、向日葵、睡莲、芍药、打破碗花花(打破碗)百合花、萱草、麦冬、万年青、大花美人蕉、天竺葵、吊兰、海棠花、桂花、栀子花、仙人掌、茉莉花、佛手、枸杞等。

中药材:境内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年产万斤以上的大宗药材有140种之多。其中年蕴藏量在百万斤以上的有细梗胡枝子、香附子、络石藤、石韦、艾叶、山豆根、苦参、白茅根等9种;50万斤以上的有夏枯球、贯众、野菊花、垂草等6种;20万斤以上的有白头翁、寻骨风、茵陈、忍冬藤、兰香草、冬桑叶等14种;10万斤以上的有生地、茯苓、菊花、丹参、瞿表、前胡、苍术、苏子、桔梗、地芋、仙鹤草、阴行草、青蒿、骨碎朴、香菇草、白果等25种;万斤以上的有薏米、蔓荆子、荆芥、射干、天冬、百合、山楂、沙参、黄精、白前草、卷柏、扁蓄、草乌、百部、成灵仙、青木香、车前草、海金沙、薄荷、红枣休等86种。

珍贵稀有药料有杜仲和天麻,主要分布在乘马、三河、盐田河、黄土岗、福田河、木子店等地。

水生植物:主要有藕菱、水浮莲、荸荠、浮萍、破铜钱、茨实、鱼腥草、水藻、鱼类饵料等。

食用菌:主要有平菇、风尾菇、香菇、白木耳、黑木耳等。

兽类主要有:獾(猪獾、狗獾)、媚(山灌)、狸(果子狸)、狼、豺、狐、豹猫、黄麂、青羊、野猪、江西草兔、黄鼬、岩松鼠、麝鼹、水獭、貉、穿山甲、金钱豹、刺猬等。

鸟类主要有:山鹰、猫头鹰、鹞鹰、斑鸠、(长尾斑、梅花斑)、大碓、灰鹤、丹顶鹤、野鸡、环颈雉、锦雉、白冠长尾雉、地鸡、鹌鹑、秧鸡、八哥、乌鸦、画眉、黄鹂、麻雀、麻鹧、啄木鸟、燕喜鹄、杜鹃、翡翠、鸳鸯、白劳、百舌、鹧鸪、鸽、鹭丝等。

爬行类主要有:菜花蛇、乌骨蛇、百节蛇、两头蛇、蝮蛇、水蛇、土地蛇、猎婆蛇、银环蛇(寸白蛇)、秤杆蛇、乌捎蛇、青竹镖、眼镜蛇(膨颈蛇、鸡公蛇)、青蛙、黑斑蛙、泽蛙(土蛤蟆)、雨蟆(绿蛤蟆)、鳖、乌龟、蜥蜴、壁虎、蝙蝠、蝎、蜈蚣、(涎虫)、蜗牛、蛭、蚯蚓、蟾蜍(癞蛤蟆)等。

水生类主要有:鲭鱼、草鱼、白莲、花连、鲤鱼、棕鱼、鳙鱼、南方马口、管鱼、餐条、油交条、银飘鱼、长春鳊、红鳍白、三角鲂、团头鲂、蒙尤红白、翘咀红白、青稍红白、红磷斜领固、黄尾、中华鰟皱、高体鰟皱、花骨、麦穗鱼、华鳏、赤眼鳟、泥鳅、花斑沙鳅、鲇鱼、黄桑鱼、刺鳅、黄鳝、乌鱼、鳜、鲭将、鳗鲡、黄幼鱼、蚌、鲩、虾、蟹、壳虫、枝虫、轮虫、水蚤、红线虫、水丝蚓、舌蛭、摇蚊幼虫、蜻蜓幼虫等。

昆虫类主要有:九香虫、土鳖虫、白蜡虫、蝉、五倍子蚜、蜘蛛类、红娘子、蟋蟀、天牛、金龟甲、蝇蛆、蜚蠊、螳螂、蜂螂(中蜂、意蜂、赤眼蜂、黑卵蜂、绒茧蜂、螫蜂、茧蜂、金蜂、土蜂)蚕、蝴蝶、草蛉(大草蛉、中华草蛉)、蝇、蚊、跳蚤、瓢虫(色蚊、七星、导色、淡洲、大红)等,此外还有粮食害虫79种,棉花害虫26种,油料害虫19种,蔬菜害虫18种,果木害虫24种,仓库害虫27种,其他农作物害虫20种。

矿产资源

铁矿:木子店区的李峰山、邱家垱、付家塆、十四坳、博土坳、肖家塆、下黑氽、丁家屋。刘家咀、毕家塆、彭家垄,三河口区的黄柏山、李家塆、夏家塆、凉亭石山、饶家塆、玉峰山、周家咀、洪家山、香炉石、段家山、喻家塆、平斗山、蒋家塆、柳林大岗,中馆驿区的叶家河、鹅笼司,宋埠区的歧亭,龟山区的高家岩,福田河区的陈家塆、夏家塆,黄土岗区的新屋河,阎家河区的阳春寺,乘马岗区的刘家冲,以及顺河集区的塆店、张家咀等地均有零星分布。

钛铁矿:白果区的夏家山、水竹林,乘马岗区的李伏山、三河口区的尤家洼,宋埠区的龙井。张家畈区的蔡店河,以及顺河集的料棚等地均有零星分布。

铬铁矿:木子店区的水口、杉林河,白果区的夏家山、汪家沟,以及宋埠区的周桂、周德等地均有零星分布。

铜矿:乘马岗区的大河铺、得胜寨、李家塆、田家套、侯家氽、杨泗寨,黄土岗区的新屋河、白马寨、张家塆、栗子岗,三河口区的童家冲,柳林村林场,盐田河区的柴家塆、林家山,白果区的卢家河。邓家山、两河口、赵家岩,木子店区的细石岭、祠堂铺、夏斗寅屋后,以及五脑山林场东脚等地均有零星分布。

铅锌矿:三河口区的金盘地、赵家脑、银孔山,以及张家畈区的大蚂蚁坳等地均有零星分布。

黄铁矿:黄土岗区的田坪岩、洞岗,福田河区的仙羊岩,木子店区的东义洲,龟山区的牛占鼻、院家沟,顺河集区的南岸,以及林店茶麻场南部等地均有分布。

银矿:分布于乘马岗区的田家套和张广河区的童家冲,储量不明,含银品位约为180克/吨和80克/吨。

铬矿:分布于张广河、木子店、夫子河、宋埠等区与邻县交界的边缘地带。

大理石:集中分布于夫子河镇~上白米山一带.仅枫树塆一处矿石储量约122万立方米,由此推算上白米山一带的矿石储量在200万立方米以上。该矿呈层状产出,单层厚度一般大于1米,矿层地表出露宽度为数10米到100米,延伸数千米;矿层产状SW255°<50°~70°;矿体产出相对标高80米左右;裸露较好;矿石成分主要由白云石组成(约占91~100%)。其次为方解石、石英等。其有害杂质较少,物理性能均优于建材工业要求。此外,龟山区的大岗、三星,盐田河区的郭家山,白果区的夏家山、李家塆,以及张家畈区的梅花园等地亦有白云岩和大理石。

花岗石:主要分布于县东部山区,其单矿体估算储量一般在数千乃至数亿立方米之间。矿石特征多为麻灰色,浅肉灰色,中粒斑状,似斑状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暗色矿物颗粒较粗而含量较高,一般为15%左右。矿物主要成份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等。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

硅石:境内硅石工业类型主要为脉石英型,分散分布于20多个矿点,总储量约大于40万吨。其中单矿体储量最多的是金牛潭矿体,约20万吨。

玄武岩:集中分布于白果望花山~铁门一带,其化学成份自底部到顶部较稳定,且接近生产铸石和岩棉的化学成份要求。省非金属地质公司踏勘估算,仅望花山一处的储量就大于150万吨,向西还有很大的远景。该矿呈层状赋存于中生界白垩系地层中,层厚约50米,地表出露宽度约200米。

水晶石:分布于木子店区的祠堂铺,三河口区的东岳水库,黄土岗区的新屋河,盐田河区的东界岭、熊家山,以及张家畈区的梅花园、五峰山、付石山等地。

萤石:分布于张家畈区的蔡店河,乘马岗区的董家畈、沙子岗,以及三河口区的马王河、大松树等地。

蛭石:分布于福田河的父子岭、凤凰寨、石香炉、院子,黄土岗,盐田河区的东界蛉,以及白果区的洗马冲等地。

石棉:分布于白果区的夏家山、李家塆、夫子河、邓家冲,以及三河口的石门畈等地。

滑石:分布于阎家河区的太子店。

云母:分布于黄土岗的小漆园、陈家山,福田河的仙羊岩、凤凰寨,乘马岗的王福店、得胜寨、白果树,以及三河口的石门畈、段家冲、后山等地。

高岭土:分布于黄土岗区的伍家河、祖父山,以及白果区的麻溪河等地。

石英石:分布于白果区的明山.宋埠区的周桂·乘马岗区的肖家河,中馆驿区的铁丁山·顺河集区的塆店、桂树咀,黄土岗区的新屋河、杨柳河,以及福田河区的金牛潭等地。

磷矿:分布于福田河以北。

自然保护地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6月,麻城市辖4个街道、15个镇、1个乡:另辖1个种场、2个、1个茶场、2个林场、1个经济开发区、2个风景区:共有452个村(社区),其中行政村429个,社区23个,市人民政府驻龙池桥街道金桥大道特1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黄冈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麻城市常住人口893654人。

截至2023年末,麻城市户籍总人口112.73万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60.02万人,女性人口52.71万人。全市年末常住人口87.0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4.5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2.5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11%,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5192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23(以女性为100)。

民族构成

麻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散居城市,境内有土家族壮族苗族回族等34个少数民族。

语言

麻城市地处湖北省东北角,根据全国方言区的划分,属于北方方言区江淮片。因为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麻城话和普通话相差不是很大,说麻城话的人和说普通话的人交流不是很困难。但麻城话又有其独特之处,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与普通话有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