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伽

更新时间:2024-04-25 10:45

那伽,naga,其实在印度,是一种多头,头型酷似眼镜蛇,长身无足,无角,并且有剧毒的水属精怪类生物,居水中,地下。有宫殿,喜欢财宝。具有控制水,行云雨的力量。

简介

那伽,na-ga(第一个a为长音)是印度梵语蛇的意思,也指一种人首蛇身的神。

在翻译佛经时,佛教徒将naga译成了龙,将nagaraja译成龙王。佛典所说那伽为一种长身、有鳞、无足的蛇形的半神之物,为八部众之一,蛇类之长,与中国传统的“”的概念不完全相同。

那伽很可能在雅利安人之前的印度起过重要作用。他们被纳入佛教神话使一些佛教学者认为这是非雅利安来源的佛教标志。

在许多经卷中都有对那伽的描写。他们分为水中和陆地上的两种。那伽能够变人。他们经常与凡人男女相爱。凡人同那伽结合所生的后代都十分温柔,因为他们具有水的特性。

那伽也经常发怒。相传他们的呼吸有毒。麻疯、疥疮等皮肤病据说皆因龙毒所致。他们的目光可致人死命。

他们对佛教十分友善。甚至经常是热烈的支持者。释伽牟尼在成佛之前有几度转生为那伽。

《长阿含经》卷十九说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种龙。谓“先多瞋恚,不曲不端,犯戒斗诤,故堕龙中”。

《分别业报经》谓“修行大布施,急性多瞋怒,不依正忆念,后作大龙身。”

《海龙王经》谓僧尼若不舍正见而违犯戒行、不堕地狱者,生于龙中。龙性嗜睡,变化如意,富有财宝,但生、死、淫、瞋、睡五时不能隐身,并有出声害人、见者害人、气嘘害人、触身害人四毒。

长阿含经》卷十八言诸龙有三苦:一被热风热沙烧灼身体,二恶风暴起失宝饰衣,三被金翅鸟所食啖,常怀怖惧热恼。其中威德特胜者为龙王,归化于佛,成为守护佛法的“八部众”之一,住于诸佛之受用土,能兴云布雨,消灭众生之热恼,为吉祥与威严的象征。龙王的种数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以“八大龙王”之说为最著。八大龙王的名称,汉传与藏传亦有所不同。

法华经·卷一序品》举出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即婆苏吉)龙王,德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八大龙王,藏传者为:(1)广财;(2)莲花;(3)力游;(4)安止;(5)大莲;(6)护螺;(7)具种;(8)无边龙王。

甘珠尔》中有《海龙王所问经》、《无热龙王所问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则举出七龙王。诸龙王能兴云布雨,令诸众生之热恼消灭。

此外,据《僧护经》载,海龙王变为人形而出家修行,然于睡眠中不能隐形而现龙身,故佛为此而说龙于初生、临终、交媾、嗔怒、睡眠等时,必为本形,不能化为异类之身。

参考资料

经论中有关龙的记载颇多,如《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修行本起经》卷上等载,佛诞生时,难陀及优波难陀二龙王在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以灌洗太子之身。《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一、《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五等处记载,佛从菩提树下起,往牟枝磷陀龙王池边,坐一树下思惟,时七日洪雨不止,牟枝磷陀龙王乃出,以身绕佛七匝,引头覆佛头上,守护佛陀,使不受诸恼乱。《增一阿含经》卷十四、《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载,佛在教化优楼频螺迦叶时,尝于火神堂中降伏毒龙。此等传说,现今印度的巴路特(Bharhut)、山崎(Sanci)、阿摩罗婆提(Amara^vati^),及爪哇的波罗浮屠(Buro-budur)等古塔,皆存有其雕刻。其中之龙,多作人身蛇形之像。佛教的那迦有三苦:1、那迦要被热风沙烧皮肉骨髓;2、要被风暴吹掉宝物衣饰,现出纳迦身;3、要被金翅迦楼罗吃。

相关作品

《长阿含经》

卷十八〈阎浮提洲品〉云,阎浮提之龙王(阿耨达池龙王除外)有三患:(1)诸龙皆被热风、热沙着身,受皮肉骨髓烧灼之苦恼。(2)诸龙宫内,恶风暴起,诸龙受失宝饰衣、龙身自现之苦恼。(3)诸龙各在宫中相娱乐时,金翅大鸟入宫捉搏欲食,诸龙怖惧,常怀热恼。又,同经卷十九〈龙鸟品〉说,龙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之别,依次为卵、胎、湿、化四生之金翅鸟所食。

《孔雀明王经》

卷上云,龙王或行地上,常居空中,恒依妙高山或水中。或有一首、二头,乃至多头之龙王,或有无足、二足、四足,乃至多足之龙王。又,《法华经》卷一〈序品〉谓有难陀、跋难陀、娑伽罗、和修吉、德叉迦、阿那婆达多、摩那斯、优钵罗等八大龙王来会听法。《瑜伽师地论》卷二载,七金山八支德水中之龙宫住有持地、欢喜近喜、马骡、目支邻陀、意猛、持国、大黑、黳罗叶等八大龙王。

卷中举出佛世尊龙王以下,乃至小白龙王等一百六十余种龙王之名,且谓此等皆为福德龙王,若称其名,能获得大利益。且彼等于此大地,或时震响,或放光明,或降甘雨,成熟苗稼。《大云轮请雨经》卷上则举难那龙王,乃至尾羯吒龙王等名,且彼等龙王各有陀罗尼,为一切众生施安乐,于赡部洲依时降注甘雨,令一切树木丛林药草苗稼皆得增长。又,《海龙王经》卷二〈授决品〉谓海龙王有子名威首,获佛作记■。同经卷三〈女宝锦受决品〉谓海龙王有女名宝锦,获佛作记■。此外,《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有八岁龙女成佛之说。

〔龙宫〕 龙王之住处称为龙宫。如《长阿含经》卷十九〈龙鸟品〉云(大正1·127b)∶‘大海水底有娑竭龙王宫,纵广八万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严饰皆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正法念处经》卷六十八云(大正17·402b)∶

‘过军阇罗山,(中略)有一大海,于海水下五百由旬,有龙王宫,种种众宝以为庄严,毗琉璃宝,因陀青宝,颇梨栏楯,七宝庄严,光明摩尼种种众宝,庄严殿堂,重阁之殿,犹如日光,有如是等无量宫殿,德叉迦龙王以自业故,住此宫殿。’

此外,《龙树菩萨传》载有龙树菩萨获大龙菩萨接入龙宫,开七宝藏,授与诸方等深奥经典等事。按,印度传说,以为在佛法隐没时,龙宫即为护持、秘藏佛典的地方。

〔神话〕 梵语na^ga(那伽)乃蛇之神格化。在印度神话中,为人面蛇尾之半神,其种族有一千,为迦叶波(Kas/yapa)之妻歌头(Kadru^)所生,住于地下或地下龙宫(pa^ta^la)。

龙族〕 印度自古以来即有名为‘那伽’(龙)之种族,并非雅利安人种。现今散居于东北印度阿萨姆(Assam)地方,及缅甸西北部等地,崇拜龙蛇。佛典中有关龙王教化之故事,有学者以为系意指此那伽种族之归依佛教。

〔中国人与龙〕 至于中国古代所信仰的龙,与印度人截然异趣,依《翻译名义集》卷二云(大正54·1087c):‘那伽,秦云龙。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顺也。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

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自居,且以龙为尊,故以龙比喻天子。

〔参考资料〕 《中阿含经》卷二十九〈龙象经〉;新译《华严经》卷六十四、卷六十七;《菩萨处胎经》卷七;《摩诃僧只律》卷二十;《大智度论》卷三、卷四、卷十二、卷十六;《立世阿毗昙论》卷六;龙谷大学史学会《龙谷史坛》杂志第七十三、第七十四期(《二叶博士还历纪念特集》)。

梵语

YAMUNA也是梵语。Monier-Williams'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1 yamunA f. N. of a river commonly called the Jumna1 (in Hariv. and Ma1rkP. identified with Yami1 q.v. ; it rises in the Hima7laya mountains among the Jumnotri peaks at an elevation of 10 ,849 feet , and flows for 860 miles before it joins the Ganges at Allahabad , its water being there clear as crystal , while that of the Ganges is yellowish ; the confluence of the two with the river Sarasvati1 , supposed to join them underground , is called % q.v.) RV. &c. &c. ; of a daughter of the Muni Matam2ga Katha1s. ; of a cow Ka1tyS3r. Sch.

2 yAmuna mfn. (fr. %) belonging or relating to the river Yamuna1 (commonly called Jumna) , coming from it , growing in it &c. MBh. Hariv. R. ; m. a metron. Pa1n2. 4-1 , 113 Sch. ; N. of a mountain MBh. R. ; of an author (also called % and %) Cat. ; pl. N. of a people MBh. Var. Pur. ; n. (scil. %) antimony , collyrium AV. ; N. of a Ti1rtha MBh.

参考资料:中华佛教百科全书、Monier-Williams'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