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塘关

更新时间:2024-06-30 11:21

赤塘关,位于阳曲县高村乡河庄村,又名“河庄关”。“赤塘关”得名于唐代刘赤塘曾在此隐居之由。东去16公里为石岭关,中有官帽山连接,使两关呈“犄角之势”,军事地位至关重要,无论南攻北,北攻南,胜可速进,败可互应,堪称攻守兼得之重关要隘。宋开宝二年(969)太祖赵匡胤攻晋阳不下,遂移兵石岭,欲断北汉援兵,使晋阳城孤立。然而,石岭关坚难破,遂又分兵先克赤塘关,后破石岭关。

村庄简介

东去16公里为石岭关,中有官帽山连接,使两关呈“犄角之势”,军事地位至关重要,无论南攻北,北攻南,胜可速进,败可互应,堪称攻守兼得之重关要隘。

赤塘关始建年代不确。故址残垣断壁清代尚存,关西南200米处尚有全民堡垒遗迹,内有井道上下连通。

当初,这里仅是一条十余里的小山沟,名赤塘谷,据万历忻州志》载五代时,刘赤塘曾隐居于此故名,谷中有一条仅容车通行的道路,也有说因谷之两旁土色发红而得名。史书记载,赤塘关过去皆成兵,五代末叶,宋太祖赵匡胤攻太原不下,移兵石岭关,欲下石岭关,孤立太原,然石岭关不易破,遂又分兵攻下赤塘关,绕道石岭关之后,始得攻破。

关隘记载及历史

《新唐书·地理志》“阳曲县有赤塘关。”

明《太原志》:“赤塘关,在阳曲县北九十里,忻州西道也。宋之旧关,金置酒关。旧经云:昔有田父刘赤塘,曾隐居于此,故名之。”

清一统志》:“赤塘关,在州西南五十里。唐宋时,郡置防御团练使,戍石岭、赤塘二关。”

宋开宝二年(969)太祖赵匡胤攻晋阳不下,遂移兵石岭,欲断北汉援兵,使晋阳城孤立。然而,石岭关坚难破,遂又分兵先克赤塘关,后破石岭关。

民国21年(1932年),修建同蒲铁路时,将亦塘关残迹掘平。1933年,修北同蒲铁路,即经赤塘关入忻州,山西督军阎锡山曾骑着马驴经此地做过勘察。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侵入忻州,一部由石岭关南下太原,另一部从直道沟直插庄磨镇从赤塘关南下。

1938年八路军120师首先切断赤塘关内外高村至豆罗间的20余公里铁路线,连克石岭关,豆罗等地日军据点,炸毁军车3列。

1948年7月,国民党阎军三十九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逼迫下,弃忻县城南逃。师长刘鹏翔唯恐在石岭关被歼,令主力向赤塘关突围,结果在小豆罗一带陷入人民解放军的埋伏圈,被全部歼灭。

阳曲民谚

山西乡村里至今流传着风土民谚称:系舟山,美名传,大禹治水拴过船。石岭关,赤塘关,帽子山头肩上担。

古关周边

赤塘关东壁山头名曰“虎头山”,山上有“羊驮寺”。传因山高路险,建寺砖瓦皆由群羊驮运而得名。

关南即是阳曲县的高村、大盂镇。据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大盂、高村之间,因地势低洼,春末夏初于晨光薄雾之中曾有幻景(海市蜃楼)出现,这是太原七千平方公里疆域内有记载能观赏到“蜃景”的地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