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制作技艺(西湖绸伞)

更新时间:2024-08-28 15:44

伞制作技艺(西湖绸伞),浙江省杭州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杭州历史悠久,有着“丝绸之府”的美称,早在秦汉时期,杭州的丝绸制造业就相当发达,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杭州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中唐以后,随着丝绸的普及,绸伞进一步得到流行。当时南宋临安是中国的制伞中心,市场上绸伞种类繁多,出现了大小黄罗伞、清凉伞等各式各样的伞。随着南宋定都临安,杭州的发展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清代末期以来,随着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发展,杭州依托京杭大运河和公路、铁路的便利以及发达的丝绸产业,从而促进了杭州丝绸制造的发展与伞业的繁荣。

西湖绸伞创制于1932年,由杭州都锦生丝织风景厂研创。都锦生受到国外绢伞的启发,利用杭州丰富的丝、竹原材料资源,在制伞师竹振斐的不懈努力下,克服选料、伞骨技术、伞面装饰等诸多困难,最终研制成功。

新中国成立以后,办起了国营杭州西湖伞厂,又成立了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西湖绸伞组,有400多名职工,10多名研究人员,年产绸伞60万把上下,其中出口的占三分之二。

工艺特征

西湖绸伞以杭州本地独有的淡竹、杭州丝绸为原料,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装饰图案,整个生产流程包括18道重要工序。西湖绸伞主体由伞骨和伞面组成,伞骨制作采用古老的套合技艺,不用任何黏合剂。伞面用丝绸为面料,而以刷花、彩绘和刺绣等技法加以装饰。刷花以杭州西湖风景为题材,采用多种套色;彩绘利用传统国画技法,在伞面上绘制仕女、花鸟等内容;刺绣题材多样,工艺精细,鲜丽秀雅,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工艺流程

西湖绸伞制作一共要经过18道工序:选竹、伞骨加工、车木、伞面装饰、伞骨撇青、上架、串线、剪边、折伞、贴青、刮胶、装杆、包头装柄、穿花线、钉扣、修伞、检验、包装。西湖绸伞制作每一道工序的技术标准都极其严格,对技术工人的技艺要求是较高的。

(1)西湖绸伞制作的选料

西湖绸伞的原材料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用于制作伞面的丝绸、用于制作伞骨的淡竹和用于制作伞柄和伞顶的木料。这三种材料的选取都马虎不得。伞面是采用杭嘉湖地区出产的A、B级丝电力纺制成,要求薄如蝉翼、轻柔朦胧。伞面颜色,一般有湖色、血牙、天蓝、新绿、玫瑰、淡黄、妃红、皎月等十多种。伞骨则是取材于杭州近郊的安吉、富阳、余杭等地的淡竹,这些竹子生长在山谷溪边,受到山水之气的润养,竹节挺拔修长,色泽青翠欲滴。在备取伞骨的时候,必须在将近白露的时候选取,而且必须是三年以上竹龄的淡竹,要求粗细在15至16.7厘米之间,竹节的间隔不得小于38厘米,竹筒色泽均匀,没有阴阳面和斑疤。经过这样的严格筛选,每一枝淡竹几乎只有2至4节可用。对绸伞伞顶和伞柄木料的选择也非常严苛,必须使用坚硬细密的古树或者木乌树。在抗战前,还曾使用过牛角作为伞头,最终因成本昂贵而舍弃。

在选得合适的材料以后,制作绸伞的工人们就开始进行准备工序。

(2)西湖绸伞制作的准备阶段

准备工序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缝角、绷面、披青、换腰边线。

缝面在缝上角以后就绷在一个直径为81厘米的竹制绷圈上以方便操作,这种称为“绷面”。

披青和换腰边线是为制作伞骨,伞骨一般为35根,也有“抽谷”制成36根的,要求张开的时候是一把伞,合拢的时候必须还原为一根完整的竹子。合格的竹子从产地选来以后,首先要分离做成“长骨”和“短骨”的材料,“长骨”要浸料并擦竹去污,然后将竹劈开;“短骨” 也同样要经过刮青,然后劈开竹子。接着,“长骨”要铣腰槽、剖青篾、钻孔,“短骨”亦要钻孔,然后进行编排,并分别合拢为上斗和下斗,最后将上下斗呈“人”字形合起来排成圆周形的伞骨。披青就是把竹子劈开制成伞骨以后,将伞骨上的蔑青披下,编好字号,在蔑青披下以后,把伞骨浸到含有百分之三氯化钠的溶液中,煮沸15分钟作防腐处理,取出后用清水洗净晾干,然后技术工人就将伞骨的“长骨”和“短骨”相连接处所贯穿的一道纱线换成丝线,又在“长骨”的爪头处穿上一道纱线备用。

(3)西湖绸伞制作工序“上架”

完成了这四道准备工序之后,才能进入正式工序。首先就是要“上架”,把绷在绷圈上的绸面,用胶水粘到已经换好腰边线的伞骨的“长骨”上去。上完架以后,就要“剪糊边”,工人将粘在伞骨上的绸面小心细致得修剪成圆形,将圆周的边缘箱内折近粘住。至此,一把绸伞已经初具雏形。

(4)西湖绸伞制作的装饰技艺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是“穿花线”,这是一道装饰的工序。首先在内部的“短骨”上贯穿几道彩色的丝线网,在每一根短骨上有四排直径不到1毫米的小孔,每一排有36个孔,总共是144个小孔,工人就在这些相互之间距离仅为10至25毫米的孔之间穿针引线,一把绸伞要穿296针,一个熟练的工人可以旋转伞身,飞快完成。然后,画师就在伞的绸面上“刷花”,一般刷制的图样是西湖风景,包括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柳浪闻莺、花港观鱼等十几种,后来也有用刺绣、仕女图、花卉图、刷秀等方式进行装饰,以此来增加产品的多样化。

在做完基本装饰工序以后,工人会把伞折拢,要求收拢以后不露出一点绸面。接着就开始做“贴青”的工作。这门技术含量很高的活要求做到“三齐一圆”,即顶齐、节齐、边齐和收拢圆稳。说来短短几个字,但实际做到是非常难的,工人必须将当初披下编号号码的青篾一根一根粘回到对应伞骨的绸面上,确保伞收起来仍然是一根竹子,这是一项非常考验眼力、耐心的工作。

最后剩下的就是一些外观装饰,首先是伞头、伞柄和伞杆,工人一般将木料炮制成三潭印月“湖中三塔”的外形作为伞头,再在伞骨下安上伞柄、伞杆。完成后,工人将上斗用韧性纸包好,漆好,清理篾青,订上丝带扣攀和柄端绳甩。一把富有杭州地方色彩的西湖绸伞才算完成。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西湖绸伞按其用途可分为日用伞、装饰伞、舞蹈伞、杂技伞、排须伞等种类。西湖绸伞造型轻盈,设计奇巧,制作精细,高雅美观,既很实用,又有艺术欣赏价值。

西湖绸伞与西湖的天然秀丽风景融为一体,与杭州的丝绸、龙井茶叶等名特产一样,代表了杭州的特有文化。无数的中外游客来到杭州,在饱览西湖风光之余,也常常带走一把西湖绸伞来表达对杭州、对西湖的美好记忆。

西湖绸伞不仅有遮阳挡雨的实用功能,又有传统韵味的观赏价值,也是表达女性柔美身段的好配饰之一。它孕育、产生于杭州,是富有鲜明杭州地方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状况

随着西湖绸伞老一辈制伞人先后离世,手工制伞工艺濒临失传,市面上很少再能看到那些纯手工制作的西湖绸伞。

传承人物

宋志明,男,1959年10月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地区:浙江省杭州市,项目名称:伞制作技艺(西湖绸伞)。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杭州宋记绸伞有限公司获得“伞制作技艺(西湖绸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伞制作技艺(西湖绸伞)项目保护单位杭州宋记绸伞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90年,西湖绸伞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

2001年,西湖绸伞获世界华人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

2003年,西湖绸伞获杭州市优秀旅游商品金奖。

社会活动

2017年1月,在G20峰会于杭州召开之际,“美丽的西湖之花——西湖绸伞精品特展”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开幕。

2018年10月,由永康市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中国刀剪剑、扇业、伞业博物馆)举办的“杭风别韵——西湖绸伞精品特展”在永康市博物馆正式开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