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

更新时间:2024-09-20 19:49

蓝莓是杜鹃花科、越橘属的落叶灌木,小枝绿色,具棱或圆柱形,通常具成行的柔毛;叶片近革质,卵形至椭圆形,先端急尖,基部樱形至近圆形,边缘具锯齿至全缘,暗绿色,上面无毛,下面有毛;总状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上,花尊绿色,无毛;花冠白色到粉红色,近圆筒形;花丝通常具柔毛。浆果圆球形,暗蓝色,无毛,被白粉;花期6~7月;果期8~9月。蓝莓的名称源自英语“blueberry”的直译,意为蓝色浆果。

植物学史

名称来源

蓝莓的名称源自英语“blueberry”的直译,意为蓝色浆果。中国北方地区出产的笃斯越橘(又称都柿、笃斯)也常被称作蓝莓。

栽培史

蓝莓在全世界的栽培历史约1个世纪左右,最早始于美国。1906年,Coville首先开始了野生蓝莓的选种工作,1937年将选出的15个品种进行商业化栽培。到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已选育出适应各地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100多个,形成了缅因州佐治亚州、佛罗里达州、新泽西州、密歇根州、明尼苏达州、俄勒冈州主要经济产区,总面积1.9万公顷。蓝莓已成为美国主栽果树树种。继美国之后,世界各国竞相引种栽培,并根据气候特点和资源优势开展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研究和栽培工作。荷兰、加拿大、德国、奥地利、丹麦、意大利、芬兰、英国、波兰、罗马尼亚、澳大利亚、保加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相继进入商业化栽培。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蓝莓产业化栽培,总面积达到12万公顷,产量超过30万吨。

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蓝莓就已经成为仅次于草莓的第二大小浆果类果树。美国有36个州、加拿大有6个省生产蓝莓。在美国,高丛蓝莓栽培面积超过450公顷的州有7个,依次为密歇根州、新泽西州、北卡罗来纳州、俄勒冈州、堪萨斯州、华盛顿州和纽约州;在加拿大,有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新斯科舍省栽培面积超过450公顷。美国的蓝莓生产变化很大,南方地区的南高丛蓝莓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中西部地区采用了杂交育成的抗寒、半高丛蓝莓品种北卫、北空、蓝线等;高丛蓝莓品种蓝丰、公爵和艾丽特等取代了老品种考林斯和康维尔。截至2018年,栽培面积最大的高丛蓝莓品种是蓝丰,占高丛蓝莓总面积的35%。蓝莓研究的不断深入,促进了北美蓝莓的生产。美国和加拿大都在立项蓝莓的研究。大部分栽培区的种植规模持续扩大,少数保持相对稳定。北美蓝莓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壤pH调整不力,水分管理失调,越冬发生冻害等;兔眼蓝莓晚霜冻害,生长季除草不及时,植株修剪、授粉提高坐果率、地面覆草等所花费的劳力成本高及矮灌蓝莓栽培区域缺乏植被等。

2005年,北美的高丛蓝莓栽培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68.16%,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8.89%。美国的蓝莓(北高丛、南高丛和兔眼蓝莓)占北美种植总面积的83%。1992-2005年,蓝莓栽培增长最快的是加利福尼亚州、密歇根州、北卡里兰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2012年,加拿大高丛蓝莓的种植面积达到34330公顷,比2005年增长了116%。加拿大的蓝莓主要分布在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美国东北部、南部和西南部管理好的成年高丛蓝萄园的单位面积产量每公顷为7-9吨;中西部产量为每公顷9-10吨;西部(除爱德华州不太适应、加州2003年较少外)产量为每公顷20吨。由于小气候、品种和管理技术不同,同一区域内不同地区的产量差异很大。加拿大的高丛蓝莓在安大咯省和魁北克省的产量为每公顷11吨;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产量为每公顷18-20吨。

据美国缅因州网站报道,2016年北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蓝莓总产量(野生蓝莓和栽培蓝莓总和)达到了53.0万吨,其中栽培蓝莓(高灌为主)总产量34.6万吨,占世界蓝莓总产量的65%,其中17.3万吨用于鲜食,17.3万吨用于加工;野生蓝莓(矮灌蓝莓为主)总产量18.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5%,其中美国缅因州占9%,加拿大总产量13.7万吨,占26%,全部用于加工。

南美洲的蓝莓产业,以智利最早开始。智利蓝莓栽培技术基本上引自美国,但智利的生产者依据本国的条件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形成了一套适应智利国家特点的配套栽培技术。由于智利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果实多在11月份至翌年3月成熟上市,此时正是北半球寒冬季节,果实外销市场潜力巨大。至2012年,智利蓝莓栽培面积发展到15286公顷,总产量92.6万吨左右,栽培面积占南美洲栽培总面积的74%,产量占南美洲蓝莓总产量77%。

智利蓝莓生产鲜果,果实全部出口,其中85%供应北美,15%销往欧洲。一般海运至北美地区需15-25天时间,再加上包装、库存3-10天,以及7-10天的货架供应销售期,这就要求鲜果贮存能力应在30-45天。因此,在品种选择上重点是要求果实具有良好的耐贮运性。智利早期发展的品种中的赫伯特和蓝港虽然果实风味佳,但耐贮运能力差,现已逐渐淘汰。20世纪90年代中期,智利开始重点发展蓝丰、康维尔、埃利奥特、泽西,其中泽西为早熟品种;蓝丰、康维尔为中熟品种;埃利奥特为晚熟品种。蓝丰是在智利表现最优良的品种,它果实整齐、大小一致,适应性强,质地硬。采收后颜色和硬度变化缓慢,耐贮运能力强,是智利的主栽品种,全国栽培面积达1400公顷,占全国蓝莓总栽培面积的10%。主要栽培技术包括新鲜锯末改良土壤、使用一定的酸性肥料、配植授粉树、采用微喷技术防早霜危害、利用遮阳网延迟成熟等。

阿根廷于1991年开始栽培蓝莓,以后陆续建园。阿根廷蓝莓栽培主要集中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地区,2005年面积为2802公顷,2012年生产总量为16785吨,35%出口到欧洲,64%出口到北美。

澳大利亚1950年开始引入蓝莓种子但是没有种植成功,到1970年再次引入种子筛选品种并开始栽培,主要是高丛蓝莓和兔眼蓝莓。澳大利亚在引种的基础上,蓝莓杂交育种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选育出了适应其国家气候的优良品种,这些品种逐渐代替引入品种。在生产上,澳大利亚利用南半球的地理位置进行生产,在北半球的冬季供应鲜果,并将鲜果出口到北美和欧洲。到了2012年,种植面积达到812公顷,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1%。新西兰最早在1949年引入蓝莓种子,同样也没有种植成功,1973年再度引进,并开始产业化生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一样,利用季节差生产蓝莓,其总产量的70-80%出口美国。

欧洲蓝莓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欧洲越橘、笃斯越橘、红豆越橘和蔓越橘等。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德国和瑞士的阿尔卑斯地区、法国、意大利,以及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大部分地区都有野生蓝莓。

早在20世纪初,欧洲国家已对北美的高丛蓝莓产生了兴趣。在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的G. Iiebster教授、汉诺维技术大学的DeHass教授早已进行蓝莓研究。1957年,联邦食品、农业和林业部建立了“高丛蓝莓工作组”,在巴伐利亚下萨克森进行了研究和田间试验。1961年Lieh-ster教授出版了第一部关于蓝莓栽培的著作《Die Kulturheidelbeeren》。截至2018年,有90%以上的蓝莓产业在德国的西北,其余少部分在巴伐利亚;到2012年总栽培面积约2150公顷,蓝莓果产量超过12478吨,进入盛产期,平均产量为每公顷2.5-4吨,最高产量每公顷6-10吨。

日本是亚洲唯一进行蓝莓产业化生产的国家。1951年,日本从美国引进高丛蓝莓品种并开始栽培,但其发展速度极慢,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日本栽培面积仅1公顷。之后,蓝莓生产在日本得到重视,1993年栽培面积200公顷,2005年栽培面积达到530公顷,2005年蓝莓产量1500吨。日本栽培的品种主要是高丛蓝莓和兔眼蓝莓。日本是最近几年来蓝莓产品消费增加最快的国家之一,由于日本劳动力昂贵,鲜果采收成本过高,因此,其蓝莓的鲜果主要从国外进口。其他亚洲国家对蓝莓的种植也产生了兴趣,蓝莓种植面积迅猛增加。到2012年,亚洲蓝莓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5612公顷,占世界总面积的13.4%。

中国的蓝莓研究由吉林农业大学开始。1979年,吉林农业大学的郝瑞教授开始系统地调查长白山区的野生笃斯越橘资源。中国国内蓝莓的商业化栽培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采集野生资源加工果酒、饮料;吉林省安图县山珍酒厂生产的蓝莓酒曾获农业部银质奖,在市场上很畅销.但由于依靠野果原料供应不稳及果酒市场的衰退,未能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业;在采集野生资源基础上,林业部门曾进行野生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 L.)的驯化栽培,但由于产量及产值低,栽培效益差,生产上难以推广。针对这一问题,吉林农业大学于1983年率先在中国开展了蓝莓引种栽培工作。到1997年,吉林农业大学先后从美国、加拿大、芬兰、德国引入抗寒、丰产的蓝莓优良品种70余个,其中包括兔眼蓝莓、高丛蓝莓、半高丛蓝莓、矮丛蓝莓等类型。1989年,吉林农业大学解决了蓝莓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技术,并在长白山建立了5个蓝莓引种栽培基地。1995年,吉林农业大学初步选出适宜长白山区栽培的4个优良蓝莓品种,并开始向生产推广。吉林农业大学对一些基本的栽培育苗技术和土壤管理等也做了研究。1988年,南京植物研究所从美国引入12个兔眼蓝莓优良品种,并在南京和溧水两地试栽,证实兔眼蓝莓适宜于中国南方红壤区栽培。

从2000年开始,辽宁、山东、黑龙江、北京、江苏、浙江、四川等地相继开展引种试栽。2004年,吉林、辽宁和山东省栽培面积达300公顷,总产量300吨,80%的产品出口日本。到2009年,蓝莓栽培已经遍布全中国十几个省、市,总面积已近3000公顷,总产量超过1000吨。

形态特征

树干

灌木丛生,树体大小及形态差异显著,兔眼蓝莓高可达10米,栽培中常控制在3米左右;高丛蓝莓树高一般1-3米;半高丛蓝莓树高20-100厘米;矮丛蓝莓树高30-50厘米。兔眼蓝莓树高可达10米,较矮的红豆蓝莓树高为5-25厘米,而最矮的蔓蓝莓匍匐生长,树高仅5-15厘米。

蓝莓有常绿也有落叶。叶片为单叶互生,稀对生或轮生,全缘或有锯齿。高丛、半高丛和矮丛蓝莓在入冬前落叶,兔眼为常绿,叶片在树体上可保留2-3年。叶片形状最常见的为卵圆形,无托叶。叶片大小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高丛蓝莓的叶长可达8厘米,矮丛蓝莓的叶长一般小于1厘米,兔眼蓝莓的叶长介于高丛蓝莓与矮丛蓝莓之间。大部分蓝莓种类叶片背面有绒毛,甚至有些种类的花和果实上也被有绒毛,但矮丛蓝莓叶片很少有绒毛。

蓝莓的花为总状花序。花序大部分侧生,有时顶生。通常由7-10朵花组成,花两性,为单生或双生在叶腋间,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蓝莓的花芽一般着生在枝条顶部。春季花芽先萌动3-4周后到盛花期。当花芽萌发后,叶芽开始生长,到盛花期时叶芽才萌发生长到其应有的长度。花冠常呈坛形或铃形。花瓣基部联合,外缘4裂或5裂,白色或粉红色,雄蕊8-10枚,短于花柱,雄蕊为花冠裂片的2倍,花药孔裂,子房下位,中轴胎座,浆果,由昆虫或风媒授粉。

蓝莓果实大小、颜色因种类而异。多数品种成熟时果实呈深蓝色或紫罗兰色,如兔眼蓝莓、高丛蓝莓和矮丛蓝莓等,少数品种为红色。果实有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梨形,平均单果重0.5-2.5克,直径0.8-1.5厘米不等,兔眼蓝莓的单果重最大可达到25克。蓝莓果实一般在花后70-90天成熟。果肉细软,多浆汁。种子细小,食用时可随果肉食下而不影响口感。另外,蓝莓果实的颜色并不是由果皮花青素所呈现的,而是一种天然的结构色。结构色相比于色素色更鲜艳。关于蓝莓呈现的蓝色在科学期刊《Science》上有论文发表(详见2024年2月刊)

蓝莓根系多而纤细,粗壮根少,分布浅,没有根毛。但几乎所有蓝莓的细根都有内生菌根和真菌共生,帮助蓝莓植株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弥补了其由于少根毛而对水分、养分吸收能力差的缺陷。蓝莓根在土壤中的伸长范围比较窄,基本上与树冠大小一致。矮丛蓝莓根系的主要部分是根状茎。据估计,矮丛蓝莓大约85%的茎组织为根状茎。不定芽在根状茎上萌发,并形成枝条。根状茎一般为单轴形式,直径3-6厘米。根状茎分枝频繁,在地表下6-25厘米深的土层内形成紧密的网状结构。新发生的根状茎一般为粉红色,而老的根状茎为暗棕色且木栓化。矮丛蓝莓的根系分布在土壤上层中的有机质层

生长环境

温度

蓝莓生长最适的温度为13-30℃最高可以忍受40-50℃的高温,高于这一温度范围时会导致根系对水分吸收差而发育不良。不同类型蓝莓分布区的气候条件有所不同。矮丛蓝莓分布区生长季节短,冬季寒冷而夏季冷凉,年平均气温5-12℃,12月份至翌年1月份平均气温在0℃以下,极端最低温可达-40℃。兔眼蓝莓和南高丛蓝莓分布区生长期长,冬季温暖而夏季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18-22℃,年生长期长达256-285天,1月份月平均气温接近10℃或在10℃以上,绝对最低气温在-16℃以上。北高丛蓝莓分布区气候条件介于上述两个分布区之间,年平均气温10-20℃,生长期150-250天。冬季月平均气温可达0℃以下,绝对最低气温常在-20℃,但不低于-30℃。

光照

大部分蓝莓品种,17600勒克斯以上的光照强度基本可以满足光合作用的需求,光照强度低于7000勒克斯时,有些品种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增加光照强度可明显增加花芽数量。当光照强度小于21500勒克斯时,矮丛品种果实成熟推迟,而且低光照导致果实采收期成熟果实百分率明显下降,且果实成熟率及果实含糖量下降。

分布范围

野生蓝莓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主产于美国;在北美,蓝莓种植已推广到美国的38个州,加拿大的2个省和墨西哥中部地区,矮灌蓝莓主要产于美国缅因州和加拿大东部地区的4个省。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林区。

生长习性

蓝莓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可有多次生长,以二次生长较为普遍。在中国南方,蓝莓一年有两次生长高峰,第一次是在5-6月,第二次是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幼苗栽植后第三年生长明显加快,新枝萌发多并生长旺盛,年生长量可达1米以上。当年生枝顶端多形成花芽,花芽从顶端向下进行分化,每一枝条可分化花芽数与品种和枝条粗度有关,高丛蓝莓一般4-7个,兔眼蓝莓3-6个,花芽在节上以单生为主。各种类蓝莓的花芽分化期不同,矮丛蓝莓和高丛蓝莓在7-8月开始分化,兔眼蓝莓从6月中旬开始;到9月底至10月初,蓝莓的花芽分化已经完成。从形态上看,蓝莓花芽肥大,呈椭圆形或近球形。花芽以下为一些窄尖的营养芽和休眠芽。

蓝莓开花期因气候和品种有明显的差异,在中国南方3月上、中旬开花,北方为4-5月;花期一般15-20天,最长达40天。花在一个伸长轴上着生,构成总状花序。花开的同时营养芽开始发育成营养枝,营养枝生长到一定程度(长度不等)便停止生长,顶端最后一个细尖幼叶变黑成黑尖,“黑尖”约2周脱落,至2-4周后,位于黑尖下营养芽长出新枝,并具有顶端优势,即实现枝条转轴生长,这种转轴生长在南方一年有3-5次。夏季最后一次新梢上紧挨“黑点”个芽原始体逐渐增大发育成花芽,占据了顶端位置。从枝顶花芽往下还能形成多个花芽,第二年春天开花并结果。其下营养芽又发育成营养枝,而结过果实短小枝秋后逐渐干枯、脱落。

蓝莓多为异花授粉植物,高丛蓝莓自交可孕,但可孕程度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而兔眼蓝莓和矮丛蓝莓一般自交不孕,因此在生产上须考虑多品种搭配建园,以提高产量。蓝莓花受精后,子房迅速膨大,大约一个月后增大趋于停止,之后浆果保持绿色,体积仅稍有增长。当浆果进入变色期与着色期后,浆果增大迅速,可使果径增长50%。在着色以后,浆果还能再增长20%,且甜度和风味变得适中。同一果穗上果实不同时成熟,果穗顶部、中部果实先熟,成熟时间般在6-8月。同一品种和同株树上的果实成熟期一般在30天左右;中国浙江南部兔眼蓝莓早熟品种6月上旬开始成熟,晚熟品种7月上中旬开始成熟。

根据浆果的发育情况,可以将蓝莓果实的发育划分为三个阶段。

因此蓝莓果实的发育呈单S型曲线。

浆果发育所需时间主要与种类和品种特性有关。一般来说,高丛蓝莓果实发育比矮丛蓝莓快,兔眼蓝莓果实发育时间较长。温度、水、肥是影响浆果发育的主要因素。温度高则果实发育快,水分供应不足则阻碍果实的发育。蓝莓浆果种子的数量与浆果大小也密切相关。在一定范围内,种子数量越多,浆果越大。另外,果实大小与发育时间也有关系。小果发育时间较长,大果发育时间反而较短。

不同品种的蓝莓,其果实大小、品质、果实产量以及果实贮藏性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北高丛蓝莓粒大,果实品质最好;兔眼蓝莓果粒为中—大。成熟果实的糖酸比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别,有的偏甜,有的偏酸,有的酸甜适度。糖酸比是衡量蓝莓品种果实品质的判别依据之一。果实成熟期,一般来说是高丛蓝莓较早,兔眼蓝莓较晚;高丛蓝莓中,北高丛蓝莓以早熟及中晚熟品种居多;南高丛蓝莓中则以晚熟品种居多。

繁殖方法

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是蓝莓育苗的主要方法之一,与组织培养繁殖相比成本较低,而且能够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变异率小,具有成型快、挂果早等特点。当前蓝莓扦插以硬枝扦插和绿枝扦插为主。而根据其栽培种类不同,它们所适宜的扦插方式也各不相同。大多高丛蓝莓主要采取硬枝扦插,兔眼蓝莓主要采取绿枝扦插,矮丛蓝莓则采取硬枝扦插和绿枝扦插。

组织培养

蓝莓的扦插繁殖技术较为成熟,但扦插繁殖的系数不高、效率偏低,占用大片土地和设施,人工管理和农资原料成本较高,且消耗大量的成熟期蓝莓母株的枝条,影响挂果和经济产量。蓝莓的组织培养技术日趋成熟,已逐渐成为大规模种苗生产的主要技术方法。

在蓝莓的生长时期选择生长良好、无病虫害、品种优良的植株作为取材目标,再从植株上选择发育良好且组织代谢旺、再生能力强的木质化新梢作为外植体的取材对象,要注意剪取的外植体大小要适宜,太小不易成活,太大杀菌不易彻底,可能导致污染。孙小环等研究认为,选择1.5厘米的茎尖、2.0厘米的茎段或者未开放的芽苞较为适合。同时取材时机不能随意选择,于强波等在外植体的取材上,选择连续3-4天天气晴好的春夏中午时分进行,避免因阴雨天气或早晨露水,造成外植体消毒困难和接种后的污染。

刚取材的外植体表面都存在有大量的微生物,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消毒工作,以达到控制污染、保证组培苗良好生长的目的。陶兴魁等用几种方法对蓝莓外植体消毒的比较研究中认为,先将取回的外植体用自来水和洗衣粉溶液反复清洗30-60分钟,再在超净工作台上依次用70%的酒精表面消毒30-60秒,2%次氯酸钠浸泡10分钟,0.1%氯化汞浸泡10分钟处理后的消毒效果较佳。

外植体的接种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防止微生物污染导致育苗失败。首先将消毒后的外植体置于超净工作台内进行分离,用小刀将外植体分割成所需要的小块,再用镊子将其转移到已灭菌的培养基上。董朝莉在蓝莓的组织培养试验中,选择易获得丛生芽的WPM+1.0毫克/升 ZT+30克/升蔗糖+6.8克/升琼脂培养基作为诱导腋芽分化的培养基。黄文江等的研究也表明,培养基中适当加入玉米素(ZT)有助于不定芽的增殖生长。而黄作喜等的研究中发现,在培养基中添加2.0毫克/升活性炭,明显促进蓝莓生根,42天时生根率可达到80%。

不良的生长环境会严重影响蓝莓瓶苗的正常发育。孙小环等在蓝莓瓶苗的培养中发现,蓝莓瓶苗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低于15℃或高于35℃都会抑制细胞组织的增殖与分化,不利于培养物的生长。同时要保证培育室每日光照达到12-16小时。夏天每周需要进行一次通风,冬天则须利用空调调节通风,以保证外植体生长所必须的氧气。培养室的空气湿度也是影响蓝莓瓶苗生长的因素之一,一般控制在70-80%较为适宜,该条件下能够满足培养物进行正常的分化和生长,若湿度过低,培养基易干燥,达不到蓝莓组培苗对于水分的需求,往往容易造成幼苗瘦小、茎叶老化变红等,分化过程受阻。组培继代周期对蓝莓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十分明显,一般认为合适的蓝莓瓶苗继代周期是40-50天,操作方法是将初代培养的丛生芽进行分离,再切割成2-3厘米左右的枝段,仍利用WPM作为基本培养基、附加生长激素进行继代培养,培养条件与初代培养相同。

在适应性炼苗中,先将准备瓶外生根的瓶苗放置于大棚内,去掉大棚的遮阴网,使日光能够对瓶苗进行照射,之后逐渐将瓶盖打开,时常转动瓶子,根据生产经验表明,大概需要7-14天即可完成适应性驯化,使其苗木抗性得到一定提高。在炼苗后,用镊子划碎培养基,夹出种苗,在净水中洗掉培养基,操作时尽可能不损害到根系。在生产上为提升瓶外生根率,通常在生根前要用生根剂对种苗进行处理。邢瑞丹等在试验中,将洗净培养基后的植株用1000-3000毫克/升 IBA速蘸处理,扦插在装有苔藓的培养基上,置于大棚内,培养盘上扣小拱棚保温保湿,冬季拱棚内温度维持在15-25℃,夏季控制温度不超过28℃,发现20天后即可生根。姚平等将组培植株剪成2厘米左右的枝段,速蘸100毫克/升 IBA溶液后,扦插于经灭菌处理的苔藓基质苗床上,株行距2.5-3厘米,空气湿度保持95%以上,之后14天相对湿度下调至85-90%,温度保持20-28℃,发现40天时的生根率达70-80%,90天时即萌发出大量的不定根,有的不定根长度可达30厘米。

大多数工厂化蓝莓移栽采用的是8厘米×8厘米的黑色塑料营养钵,选用园土∶草炭∶有机肥=1∶1∶1,并加入硫磺粉1-1.5千克/立方米混合均匀的基质,既适合蓝莓根系生长,且成本低、易获取。在定植前要对摆放场地进行无菌处理,再将基质填满塑料钵,按一定宽度整齐放置,对钵内基质喷透水,待基质沥干之后,在基质中间打孔定植小苗,孔的直径约为2厘米,深约为2-3厘米为宜,定植后要封实苗孔,喷透定根水,加盖小拱棚,外罩遮阳网,促缓苗。移栽后更要加强水肥和病虫害的管控。王辉等的栽培经验表明,浇水要依墒情而定,不同土质浇灌次数不同,见干时须浇水,浇透为止,浇灌后宜透风,降低烂根、烂叶等概率的发生。因为越桔属为喜酸性植物,同时还是寡营养植物,施肥过多会对植株造成伤害。毕万新等在蓝莓栽植的肥料管理中选择了能调节土壤pH值的(NH3)2SO4作为氮肥,为植株生长提供较丰富的营养物质。营养钵移栽后,往往出现杂草丛生的现象,应及时人工拔出,避免产生病虫害。樊基胜报道,对于杂草密度较大、栽培面积过大时,可使用农药BT除草。

栽培技术

露地栽培

果园应选在无大气、水质污染,交通便利、水源和电力方便的区域。要求远离城市及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远离公路、铁路,防止重金属(铅、汞等)、二氧化硫、砷、氟化物、氰化物等污染。

选择株高30厘米以上,主茎基部直径5厘米以上的1-2年生苗,提倡使用容器苗。要求植株健壮,根系发达,无明显伤害。

同一地块至少种植同一类型、花期较为一致的2个以上品种,以利相互授粉,品种配置比例一般为1:1或1:2或1:3。

蓝莓在水分方面的特点可概括为抗旱、喜水、怕涝。蓝莓抗旱能力强,但由于根系较浅,过度干旱会影响其生长,因此,充足的水分对蓝莓是非常重要的。但水分过多,也会造成蓝莓根系腐烂。若在天气晴朗的夏季,每隔一两天灌溉一次。

⑴.幼树施肥:栽植后3月份和5月份各施1次肥,施用有机肥300-500克或者硫酸钾型复合肥30-50克,栽植后第一年距离树木根部15-30厘米处施肥,栽植后第二年距离树木根部30-50厘米处施肥。

⑵.结果树施肥:结果树每年施基肥1次,于9月中旬至翌年2月份萌芽前施入腐熟的牛粪、厩肥等有机肥5千克;采用1次追肥的,可在花后1-2周内施入;采用2次追肥的,可在谢花及采收期限结束时施入,株施硫酸钾型复合肥(氮:磷:钾为15:15:15)150-300克。

⑶.施肥方法:施肥方法有环状沟施、放射状沟施、穴状施肥等,幼树施肥常用环状沟施,结果树常用条状沟施。

杂草极易丛生和滥长,严重影响到蓝莓的正常生长,又易诱发病虫害或给病虫害防治带来困难(如蛴螬防治),因此,有效控制杂草成为新建蓝莓园的主要管理工作之一。从建园经验看,必须采取综合防除措施,以非化学除草为主、除草剂为辅的方法把蓝莓园杂草控制在可控状态。具体控草技术如下:

盆栽技术

种植蓝莓的花盆,最好选泥瓦盆。泥瓦盆透气性强,价格便宜,缺点是不太美观。如果买不到泥瓦盆,可以选陶盆,其次是紫砂盆、塑料盆,千万不要用上过釉的瓷盆。至于盆的尺寸,2-3年的苗,选口径25-30厘米的盆就行,等以后长大,再换大盆。4-5年的成熟植株,当然是越大越好。

蓝莓在酸性介质中才能健康成长,培植土的pH值在4-5之间最适合蓝莓生长。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蓝莓爱好者,因为田园土pH值一般在6-7之间,即使花鸟市场出售的酸性土,pH值最低也在5.5-6之间。

蓝莓苗在盆中定植后,在室内不晒到太阳并在通风处放一周,这个过程叫缓苗。一周后可搬到阳台外正常养护。蓝莓喜湿,尤其夏天,每天都需给足水。但也要注意,不能积水,否则烂根。如果赶上雨天,蓝莓也不必进室内,任雨再大,只要花盆透水性好就没问题。在生长季节,连续几天的阴雨后,蓝莓叶子碧绿油亮,生机盎然,新叶也发得很快。蓝莓喜阳,夏天40℃气温下的太阳也晒不死它,在生长季可以忍受周围环境中40-50℃高温,清晨应给足水分。如缺乏充足的阳光,蓝莓生长停滞,即使开花,也不结果。蓝莓对肥的要求不高,大肥反而会伤害它。在介质中有一定量的腐叶土,基本就能满足蓝莓的生长需要,平时还是需要适量追肥,以保证果实的正常生长与品质。

病虫防治

蓝莓新种植区一般无病害或病害不严重,虫害主要有毒蛾刺蛾和毗邻果园的其他害虫侵入,如梨桃食心虫、天牛等。因此,南方山区可采用小块隔离建园,以减轻危害程度。对天牛、食心虫等少量的枝干害虫,用药棉人工堵塞蛀干孔杀幼虫。对毒蛾、刺蛾、大蚕蛾等叶部害虫,在夜晚实施灯光诱杀成虫;用糖醋液诱杀果蝇和金龟子成虫;防治时间重点是在4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林区种植要注意防止鸟类啄食。

主要价值

营养成分

蓝莓果实不仅颜色极具吸引力,而且风味独特,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成多种老少皆宜的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据分析,100克蓝莓果肉中约含蛋白质0.5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2.9克、钙8毫克、铁0.2毫克、磷9毫克、钾7.0毫克、钠1毫克、锌0.26毫克、硒0.1毫克、维生素A9微克、维生素C9毫克、维生素E1.7毫克以及丰富的果胶物质、SOD、黄酮等。

保健价值

蓝莓果实具有改善视力、增强自身免疫力、抗癌、增强记忆力、抗氧化和减缓衰老等功能。

蓝莓中的花青素可促进视网膜细胞中视紫质的再生成,可预防重度近视及视网膜剥离,并可改善视力。同时花青素更有加速视紫质再生的能力,而视紫质正是保证良好视力不可或缺的成分。

蓝莓浆果可以增强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蓝莓浆果是种高纤维食品可以作为日常饮食中纤维的良好来源。蓝莓含有相当多的钾,钾能帮助维持体内的液体平衡、正常的血压及心脏功能。蓝莓具有抵抗自由基的作用。自由基可在许多环境中产生,并在人体内恶化,引发各种与之相关的疾病。通过除去自由基可以预防这些病的发生,减少氧自由基对细胞膜、DNA和其他细胞成分的损害,预防体内功能紊乱,增强人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

蓝莓浆果还是一种低热量的食品。蓝莓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对中早期癌症都具有抑制作用。蓝莓果实中的花青素,是非常强的抗氧化剂,可以帮助预防动脉内斑块的形成和多种癌症(预防子宫颈癌等),减低患癌的可能。

天然的蓝莓花青素是最有效的抗氧化剂。USDA的研究显示,在人们经常食用的40多种水果和蔬菜中,蓝莓的抗氧化能力最强。这意味着食用蓝莓可以提高抗氧化能力,从而延缓人类的衰老。

蓝莓拥有极高含量的抗氧化剂,能增进脑力和减少阿尔兹海默症等。蓝莓中富含花青素,它具有防止功能失调、改善短期记忆、提高老年人的平衡性和协调性等作用。

经济价值

蓝莓果实是加工的上好原料,在美国,蓝莓常与其他果品加工成复合饮料,如蓝莓橘子汁、蓝莓葡萄汁、蓝莓苹果汁等。蓝莓可供鲜食或加工,但深度加工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这也是大多数小果类果树的独特优势。

蓝莓产品主要有四大类:鲜果、冷冻果、加工果酒和蓝莓色素。鲜果90%出口日本,10%供应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市场;冷冻果大约80%出口,以欧洲市场为主,20%供应国内食品企业用作加工原料;蓝莓果酒主要供应中国国内市场,小部分外销日本;蓝莓色素提取物几乎100%出口欧美市场。

生态价值

蓝莓除具有一般果树所具有的固碳、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效益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生态效益。蓝莓三大类品种群的品种各有特点,适宜种植在不同气候条件的地区。而且,蓝莓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上。过酸的土壤通常因不适宜作物和树木生长而处于撂荒状态,而蓝莓恰恰需要这样的土壤条件,这可使许多正处荒芜的地区重新拥有一片绿色。

例如,中国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地处高寒山区,恶劣的气候条件致使许多果树难以成规模栽培,但对于发展蓝莓种植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吉林农业大学经过十余年引种研究,选出的优良蓝莓品种抗寒能力极强,可以抵抗-40℃以上的低温。另外,选出的这些抗寒品种多树体矮小,一般高30-80厘米,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地区冬季大雪可以覆盖植株的2/3以上,可确保安全越冬。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大面积的强酸性沼泽地连片集中,且由于该地区土壤呈强酸性,不适宜作物和树木生长,直到仍处于撂荒状态。这类沼泽地稍加改良,即可成为蓝莓栽培的理想产区。可以利用蓝莓作为改造酸性沼泽地的先锋树种,生产名优稀特果品,变废为宝。

观赏价值

蓝莓树体丛生,春季开花早,花为乳白色,坛状或倒钟形,花期可持续一个月以上;果实成熟期,蓝色的果实犹如一片蓝色的海洋,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入秋霜后,叶片呈枫叶般红色,并可持续15天以上,身临其境,蔚为壮观。因此,蓝莓可以作为极佳的观光果园树种。另外,蓝莓盆栽时,结果早,易于整形,可制作盆景果树。

主要品种

蓝莓根据树体特征、生态特性及果实特点,在栽培学上通常划分为矮丛蓝莓、半高丛蓝莓、高丛蓝莓(南高丛蓝莓、北高丛蓝莓)、兔眼蓝莓4个品种群。

矮丛蓝莓

树体矮小,高30-50厘米。抗寒,在-40℃低温地区可以栽培。对栽培管理技术要求简单,极适宜于中国东北高寒山区大面积商业化栽培,亩产量500千克左右。

半高丛蓝莓

由高丛和矮丛蓝莓杂交获得。果实大,品质好,树体相对较矮,抗寒力强,一般可抗-35℃低温,适应北方寒冷地区栽培。树高50-100厘米。

高丛蓝莓

包括南高丛蓝莓和北高丛蓝莓两大类,南高丛蓝莓喜湿润、温暖气候条件,适于中国黄河以南地区如华中、华南地区发展、北高丛喜冷凉气候,抗寒力较强,有些品种可抵抗-30℃低温,适于中国北方沿海湿润地区及寒地发展。此品种群果实较大,品质佳,鲜食口感好。可以作鲜果市场销售品种栽培,也可以加工或庭院自用栽培。

兔眼蓝莓

树体高大、寿命长、抗湿热、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且抗旱。但抗寒能力差,-27℃低温可使许多品种受冻。适应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华南等地区的丘陵地带栽培。向南方发展时要考虑栽培地区是否能满足450-850小时<7.2℃的冷温需要量;向北发展时要考虑花期霜害及冬季冻害。

保护现状

蓝莓大部分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保护。

笃斯越橘是鄂温克族人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野生植物,而且他们还常在食用面食时佐以笃斯熬制成的果酱,而鄂伦春族传统医学也将笃斯越橘作为常用植物药使用。然而中国东北地区的笃斯越橘资源正在萎缩,原因是由于当地人的过度开采,不过一些地区政府已着手保护笃斯越橘资源。

黑龙江省伊春市已于2008年颁布政府令保护笃斯越橘资源,并将每年8月2日-8日定为“小兴安岭笃斯越橘节”,而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黑龙江加格达奇也在2009年8月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蓝莓节暨山特产品交易会。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出产的笃斯越橘被誉为“中国北极蓝莓”,于2009年5月4日正式获得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称号。

植物文化

长白山天池中的龙女“蓝莓”为了百姓安宁,与妖怪同归于尽。之后,长白山周围长出了紫黑色的果实。龙王因为思念女儿,日日以泪洗面,变得视力模糊,身患眼疾。龙女托梦说“如果您思念我,就每天吃几颗紫黑色的果子。”

龙王自此一思念龙女就吃几颗,数日后眼睛也复原了。由此紫黑色的果子被命名为蓝莓。山脚下的人们也会到山上采摘蓝莓吃,称它为眼睛的保护神,可以保护视力预防眼疾,缓解疲劳。

在各国有关于蓝莓的故事都很多。早起乘船到北美洲的美国人因长期缺少新鲜的水果蔬菜而患上了可怕的“败血症”,当地的印第安人就给他们食用一种因果实底部有星星状的蒂而美其名曰“星星果”的蓝色浆果,终于治好了他们的病。美国人认为这是上帝赐予他们拯救生命的果实,于是叫它蓝莓(Blueberry)。

二战时,英国皇家空军在执行任务前,都会配合服食某种食物,传说,它能增强飞行员的眼部功能,增强夜晚的感光力,更好的完成任务,这就是蓝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