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山门

更新时间:2024-04-13 15:29

艮山门。是杭州十大古城门之一,是杭城古代的东北门。五代吴越时筑罗城,为十城门之一保德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移门址于菜市河西,改名艮山门。

历史背景

艮山门始建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是当年杭州城的东北门。它的原址位于今天的建国北路环城北路路口的西北角。艮为八卦之一,为“东北之卦”,象征山,亦引申为“东北方”之义。古代杭州城的东北角有一座小山,为“南山之尽脉也,高不逾寻丈”名为艮山,门近艮山,故名为艮山门。明代的时候,这座小山就“已陵夷,莫可指索”了。另有人认为,汴京有 “万寿艮岳”,建都杭州的赵构在营建都城时效仿名之。艮山门的东面,宋代曾有座“顺应桥”,又称“坝子桥”。后来,也就有人因此将艮山门称为“坝子门”。艮山门的西面,原有一座水城门,可通舟楫。自宋朝开始,城中的人若出城去游览东北郊的临平山、超山、皋亭山(今称半山)、黄鹤山等胜景,多乘小船从这座水门出去。而上船的埠头,则在城中断河头(今河坊街新宫桥附近)处。古时候,艮山门一带,经济也很发达,自宋元以来,就一直是杭州的丝织业集中地,个体丝织户与机坊作场遍布,是驰名全国的杭纺的主要产地。厉鹗《东城杂志》里,就有“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的记载。因丝织品买卖兴盛,因此,就有了“坝子门外丝篮儿”的谚语。

民谣

艮山门外丝篮儿(坝子门外丝篮儿)

艮山门外丝篮儿,说的是女人们挽竹篮去河港漂洗炼丝,还有蚕农们在此兜售土丝景况。

小满一过,就是东街(现建国北路)各丝行的黄金日子,兜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算是近的,南浔、湖州的也有。蚕农们上午看货作价交割结账,吃八菜一壶黄酒的招待午餐,下午返回。一时走不了的,便吃住在船上。东街上最风光的要数银号送款的伙计,挑两只装了银圆的细篾竹篓,风风火火。竹篓的外面贴两张封条:大洋壹仟,送某某丝行。丝行的老板、伙计,这一天,脸上像是涂足了油彩,是忙,也是兴奋。

艮山门内最大的丝绸织坊有三家:纬成、庆成、虎林。日进斗金。东街儿歌:“唱唱唱,洋机响,洋机开了五百张;角子铜板不算账,大洋钞票来进账。”唱这首儿歌的年代,电已经有了。艮山门一带咿咿呀呀的土机,全被“嚓啦啦”的电动洋机替代。从茅家埠迁出,建在艮山门火车站旁的都锦生丝织厂引进了第一台法式织锦电力机,厂里生产的《宫妃夜游图》还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荣膺过金奖。

民俗

艮山竞渡

东河,位于杭州城区偏东部。宋名菜市河,明称东运河,清以后谓东河、上河。明代,东运河水自城北入艮山水门,过坝子桥南下,货船往来如织,旧时“艮山十景”中就有流水飞舟一说。每年初夏的某个清晨,主持者将装饰好的大彩船开到预定位置,各赛船亦进入自己的位置,待命进发。午时一到,鞭炮炸响,红旗摇动,各船竞渡,以先至彩船,竞攀上彩船桅杆,摘下彩球者为胜。清曹葛民有《彩虹竞渡》诗:“夺锦谁夸独占先,黄头结束健儿便。相传此地彩虹渡,又见当年画鹢船。细葛香罗当夏五,惊鸿骇燕堕秋千。红裙妒煞榴花色,近水人家望若仙。”描述的就是当年竞渡盛况。

传说故事

梁红玉出艮山门

南宋建炎帝三年(1129),杭州爆发了“苗、刘兵变”。 扈从将军苗傅、刘正彦不满内侍弄权,起兵反叛,扶持三岁幼儿即位。新皇帝即位改年号为“明受”,在各地颁发大赦令。在前方的诸将听到兵变的消息,立刻纷纷回军平叛。驻守平江的张浚并与韩世忠、刘世光宣布起兵“勤王”。韩世忠自请为先锋,挺进嘉兴。

苗、刘闻讯大惊,并扣留了在杭州的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及幼子韩彦白作为人质,妄图逼韩世忠就范。宰相朱胜非得知后,说服二将,放走梁红玉及幼子韩彦白前往招抚韩世忠,梁红玉获自由并得孟太后召见,封她为安国夫人,命其速去嘉兴传令,让韩世忠尽快进兵救驾。出宫后梁红玉怀抱小儿,腰佩宝刀,骑马急驰,出了艮山门,从杭州一日一夜之间赶到了秀州。韩世忠得到太后指示,直下杭州,迅速平定了叛乱。

相关诗词

魏柳州《望海楼》

危楼缥缈向江开,古堞参差抱郭回。三浙怒涛当槛出,半山飞雨扑檐来。

风高玉宇鸣口动,日落沙河画角哀。喜见太平佳景象,平原桑柘积如苔。

(录自《武林坊巷志》)转录《魏柳州遗稿》

项益寿《晨出艮山门看秋景,访徐艮生貌才》

扁舟一棹入溪湾,隔岸红蓼隐白鹇。选胜竭当图画里,招凉难得水云间。

清思惯寄三分竹,晓景贪看两面山。黄叶树中徐稚完,闲可口许叩柴关。

(录自《武林坊巷志》转录《杭郡诗三辑》)

地理位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