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衍那

更新时间:2024-01-27 13:28

《罗摩衍那》(梵语,Rāmāyaṇa,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印度古代史诗。原为民间口头创作,在长期流传中屡经增润,相传由印度诗人蚁垤编写定本,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

内容简介

主要情节

《罗摩衍那》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其间穿插了不少神话传说和小故事及描绘自然景色、战斗场面等花费了较多笔墨。

情节大体如下:阿逾陀城国王十车王有3个王后,生有四个儿子,长子罗摩。罗摩通过比武获胜,娶了弥提罗国公主悉多。十车王年迈,决定立罗摩为太子,继承王位。但他的第二个王后吉迦伊受侍女怂恿,竟提出流放罗摩十四年和立她的亲生儿子婆罗多为太子的非分要求。由于十车王有诺言在先,必须应允王后的要求。罗摩为使父王不失信义,甘愿流放。悉多为了夫妻之情,十车王的小王后亲生子罗什曼那为了兄弟之谊,都甘愿随同流放。他们三人离开都城不久,十车王即抑郁而死。当时,婆罗多不了解内情,被召回举行父葬和继承王位。他得知真相后,痛斥母亲,举行完父亲葬礼后,亲自去森林寻找罗摩,让他继位。但罗摩坚决不肯,一定要等流放期满再回去。婆罗多只得带回罗摩的鞋子供在王座上,代为摄政。

罗摩三人在森林中历尽艰险。楞伽岛十首魔王罗波那劫走悉多,罗摩与猴国结盟,猴王坐下有一神猴哈奴曼神勇异常,在神猴哈奴曼及猴群相助下,终于战胜魔王,救回悉多。但罗摩怀疑悉多的贞操,使她投火自明。火神从熊熊烈火中托出悉多,证明了她的贞洁。夫妻团圆,流放亦期满。罗摩回国登基为王,阿逾陀城出现太平盛世。但波折又起,罗摩听到民间又传悉多不算贞女,为不违民意,忍痛把怀孕在身的悉多遗弃在恒河岸边。悉多得到蚁垤仙人的救护,住在净修林里,生下一对孪生子。后罗摩举行马祭,蚁垤安排孪生子与罗摩相会,并向罗摩辩明悉多的贞节,但罗摩仍认为无法取信于民。悉多无奈,向大地母亲呼救,说如果自己贞洁无瑕,请大地收容她。顿时大地裂开。悉多纵身投入大地怀抱。最后罗摩兄弟都升入天国,复化为毗湿奴神。

分篇概述

第一篇《童年篇》

开首是一篇类似楔子的东西,介绍成书经过和全书内容。接着讲该书的主要故事。十车王无子,请鹿角仙人举行求子大祭。天神全都来到祭场。他们商议请大神毗湿奴下凡剪除罗刹王罗波那。毗湿奴化身为四,降生为十车王的四个儿子:罗摩、婆罗多、罗什曼那和设睹卢祇那。大梵天为了帮助毗湿奴,要求众神创造猕猴,助罗摩平妖。大仙人众友来到十车王朝廷上请他派罗摩去降魔。罗摩和弟弟罗什曼那随众友出走,剪除了妖魔,来到遮那竭王朝廷上,罗摩拉断神弓,同悉多结婚。悉多是遮那竭王从垄沟里拣起来的女儿。

第二篇《阿逾陀篇》

主要讲十车王的宫廷斗争。十车王年迈,决定立罗摩为太子,继承王位。小后吉迦伊玩弄手段,胁迫十车王把罗摩流放,让自己的儿子婆罗多即王位。罗摩是孝子,坚决执行父王的命令。悉多是贤妻,一定要陪罗摩流放。罗什曼那是好弟弟,执意陪侍兄嫂。于是三人辞别父母,出发到森林中去,流放十四年。波罗多也是好弟弟,无论如何不愿登上王位。他率领大军到森林里去,劝罗摩回国。罗摩不肯,把自己的一双鞋交给婆罗多,作为自己的象征。婆罗多捧双鞋回国,代罗摩摄政。

第三篇《森林篇》

描绘罗摩等三人在林中的生活。林子里到处是罗刹。他们行凶吃人,搅得大家惶惶不安。居住在林中的人们恳请罗摩除怪安民。楞伽城十首罗刹王罗波那的妹妹首哩薄那迦来到林中,爱上了罗摩。罗摩把她转介绍给罗什曼那。罗什曼那一怒割掉了她的鼻子和耳朵。她先求救于弟弟伽罗。随后又逃往楞伽城,怂恿罗波那来劫走悉多。罗波那命令小妖化作金鹿,引开罗摩,乘机劫走悉多。罗摩兄弟在林中到处寻找悉多踪迹,遍询树木、小河、山丘、野兽,没有得到确切的答复。他们俩后来遇到了金翅鸟王,才得知悉多下落,她已经被魔王罗波那劫至楞伽城。金翅鸟王力劝罗摩与猴王联盟,共同营救悉多。

第四篇《猴国篇》

主要讲罗摩与猴王结盟的故事。罗摩同罗什曼那来到般波湖。烂漫的春光逗引起罗摩思妻之情。他们兄弟俩在这里碰到神猴哈奴曼,并在哈奴曼力劝之下同猴王须羯哩婆结盟,互相约定:罗摩助猴王杀死其兄波林,夺回王位;猴王则帮助罗摩寻找妻子。正在此时,波林来同猴王搏斗。罗摩隐身树后,用暗箭射死波林。接着就给猴王举行灌顶(加冕)礼。但猴王复国以后,沉湎于酒色之中。罗什曼那骂上门来,他才翻然憬悟,立即派出猴兵猴将,到大地各处搜寻悉多踪迹。哈奴曼被派往南方,他在途中遇到金翅鸟王的弟弟僧婆底。僧婆底告诉他亲眼看到罗波那把悉多劫往楞伽城,罗摩于是率猴兵来到海边。他派哈奴曼过海去侦察。哈奴曼一跃过海。

第五篇《美妙篇》

哈奴曼跳过大海以后,来到楞伽城。他变成一只猫,潜入城内,到处探视。最后来到王宫的御花园,发现了被魔王囚禁的悉多,并亲眼看到悉多坚贞不屈、抗拒魔王引诱的情景。他乘看守悉多的罗刹女离开的时机走到她跟前,把罗摩的表记交给她。为了想试一试魔王的威力,他大闹楞伽城。最后他被魔王擒住,尾巴被系上了燃烧着的东西。他伺机逃脱,所到之处,烈炎随之,火烧了楞伽城,然后纵身跳过大海,向罗摩复命。

第六篇《战斗篇》

这是全书最长的一篇,描绘罗摩率猴兵与魔兵搏斗的情景。听说罗摩率领猴子大军来到大海对岸,魔王罗波那就召开军事会议。他弟弟维毗沙那主张交出悉多,与罗摩和好。魔王大怒,把他赶走。他过海投奔罗摩。罗摩得海神之助,派那罗跨海造桥。猴子大军渡海,把楞伽城团团围住。接着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罗摩兄弟都受了重伤。神猴哈奴曼奉派到北方神山吉罗娑山(冈仁波齐)去采集仙草,给罗摩兄弟治伤。但是仙草却隐藏了起来。哈奴曼于是把整座吉罗娑山托在手中,来到两军阵前,用仙草治愈了罗摩兄弟的伤,又把神山托回原处。最后罗波那和几个儿子都阵亡了。罗摩立维毗沙那为楞伽王。悉多投火自明,夫妻团圆。此时十四年流放期满,罗摩得胜回国。

第七篇《后篇》

这是全书最后一篇,从内容上看是后加的。这一篇结构庞杂,约略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追述罗刹的来源和罗波那与哈奴曼的历史,美化神猴;二是讲罗摩与悉多的第二次离合。在这里,罗摩从一个被迫害的受难者一变而为封建专制暴君。他怀疑悉多不贞,命罗什曼那将怀孕的悉多遗弃于野林中。蚁垤仙人收养了她。她生了两个儿子。蚁垤写成《罗摩衍那》,教二子演唱。后来到了罗摩朝廷上,觐父认子。蚁垤把悉多领来,证明了她的贞操。罗摩仍不相信,悉多呼救于地母,大地开裂,她一跃而入。最后是全家在天堂重聚。

全部史诗除这个主干故事以外,还插入不少小故事、神话和传说。

作品目录

成书过程

史诗属于伶工文学一类。内容多半是描绘英雄与美人的悲欢离合,是由伶工到处歌唱的。最初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作者。每一个歌唱者都可以根据眼前听众的反应,见景生情,有所增删。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有那么一个人出来加以整理、编写,逐渐形成了定本。别的国家的史诗是这样,印度的《罗摩衍那》也是这样。

从印度古代文学史来看,史诗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一般把印度古代文学分为三个时期:第一,吠陀时期,公元前两千纪到一千纪;第二,史诗时期,公元前一千纪后半;第三,古典梵文文学时期,公元后最初几个世纪到十几世纪。《罗摩衍那》属于第二个时期。

同世界上其他史诗一样,《罗摩衍那》最初只是口头流传,增增删删,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写定以后,仍无定本。公认在全书七篇中,第一篇和第七篇晚出,第二篇至第六篇是全书较原始的部分。因此,这一部包括将近两万颂(旧本约两万四千颂)的大史诗决不会成于一时。估计最早的部分可能成于公元前三、四世纪,而最后写定则在公元后二世纪,前后经历五、六百年。

《罗摩衍那》的作者,或者更确切一点说整理者或编纂者,传说是蚁垤(或译跋弥)。从《罗摩衍那》整个内容和文体来看,其中显然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决非出于一时、一地或一人之手;但是除了一些后来窜入的部分以外,全书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摩诃婆罗多》那种庞杂的风格相比,是迥乎不同的。因此,有那么一个人,可能就是蚁垤,做最后的写定工作,这是完全可能的。

人物介绍

《罗摩衍那》中的男主人公。他本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投生为阿逾陀国王长子。他武艺高超,英勇善战。少年时就被众仙人请去消灭罗刹,大获全胜。以拉断神弓的威力赢娶到遮那竭公主悉多。归途中打败专攻刹帝利的的持斧罗摩。就在他即将施灌顶礼之际,其父十车王听信小王后吉迦伊之言,决定废长立幼,将罗摩流放十四年。罗摩遵从父命,带领妻子悉多、弟弟罗什曼那前去森林苦行。阿逾陀城的百姓深为他们挚爱的王子的不幸遭遇感到悲哀。在流放过程中,罗摩保护仙人们的利益不受罗刹侵扰,只身消灭前来寻衅的加罗及其军队。悉多被罗刹王罗波那劫走后,罗摩悲愤万分,含泪遍询小河、山岳、野兽,寻觅悉多的踪迹。他联合猴王须羯哩婆,在神猴哈奴曼的帮助下,找到妻子下落。与罗波那进行多次鏖战,终于杀死罪恶累累的十首魔王,救出妻子。流放期满后,罗摩重又回到阿逾陀城继承王位,深受百姓爱戴,国家出现太平盛世。后来罗摩听信流言,一再怀疑忠贞的妻子悉多曾经失节。悉多痛苦万分,投入大地的怀抱,与他永远分离。最后罗摩重又回到天上,恢复为大神毗湿奴的本体。

史诗中的罗摩集德行,勇武于一身,是阶级社会里上层统治阶层内部进步势力的代表,古代英雄和理想国王的典范。由于史诗流传久远,多处为后人篡改,所以他的性格又具复杂性。在他身上也体现出许多落后的剥削阶级的道德观念,如盲目听从父命,对命运不抵抗,轻视妇女等。罗摩这一形象在印度文学史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印度后来曾出现过多部描写罗摩经历的作品。罗摩的名字在群众生活中已成为平安的代名词。千百年来,人们对罗摩形象的评价众说纷纭,或说他是孝悌的典型,或称之为理想的君主,或贬他作两面派、伪君子。

《罗摩衍那》中的女主人公。她是大地的女儿,弥提罗国王遮那竭的养女。靠选婿方式与罗摩结为夫妻后,她热爱丈夫,忠于爱情,自愿放弃舒适的宫廷生活,坚定地要求陪同丈夫到森林中苦行。在十首魔王罗波那靠卑鄙手段将她劫持到楞迦城中后,她面对淫威,坚贞不屈,拒绝一切威胁利诱,痛斥十首魔王,苦苦思念罗摩。被救脱险时,面对丈夫怀疑,悉多据理力争,毫不犹豫地跳入火中,经受住烈火考验,以示清白,终于赢得丈夫信任。夫妻团圆,重返阿逾陀城。后来,罗摩又信谣传,将怀孕的悉多遗弃,悉多为仙人所救,为罗摩生下孪生子。若干年后,仙人亲自把悉多带到罗摩身边让他们再度团聚,并当众证明她没有失节。但罗摩仍旧说无法使城中的百姓相信这一事实。悉多气愤至极,呼救于地母,毅然投入大地的怀抱。

史诗中的悉多贤淑善良,忠贞不渝,受难不屈,敢于反抗。在她身上体现了当时印度人民的理想愿望和感情追求,是印度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妇女典型,印度古代文学史上成功的女性形象,对广大的印度妇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千年来,这一人物在印度家喻户晓,一直被当作品行端庄的印度妇女的象征,受到印度妇女的崇拜。在学术界有人称她是百依百顺的软弱女子的典型;也有人对这种说法加以反对。

《罗摩衍那》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风神之子,猴国之臣。他聪敏灵活,帮助罗摩与猴王须羯哩婆结盟。又受猴王派遣,率猴兵南进,去寻找悉多的下落。哈奴曼历尽千难万险,来到楞迦岛上,化作狸猫,潜入城中,在无忧园中找到悉多,向她交出罗摩的信物。然后,大闹无忧园,火烧楞迦城,将悉多的表记带到罗摩身边。在罗摩讨伐罗波那的战斗中,哈奴曼很是勇敢。罗摩兄弟负伤后,他把吉罗婆山托到两军阵前,用仙草治愈二兄弟,使他们重返疆场,取得了楞迦之战的最后胜利。史诗中的哈奴曼机智英勇、神通广大,是勇敢和智慧的象征。

《罗摩衍那》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罗摩的异母兄弟。当罗摩受到吉迦伊的陷害,将被流放森林之际,他坚决维护罗摩的利益,对父亲不满,认为父亲的举动幼稚而且愚蠢,鼓励颓丧的罗摩与命运作斗争;后又主动要求与兄长一同流放,承担照顾、保卫兄嫂的责任。悉多被劫后,他尽管受着委屈,但仍旧披肝沥胆,与哥哥同舟共济,帮助罗摩除杀劲敌,救嫂脱险。流放期满重返阿逾陀城中,罗摩因他忠于自己,想与他共掌国权,被他婉言谢绝。最后为挽救罗摩及城中百姓,他毅然决定牺牲自己。罗什曼那是罗摩的手足和护臣,是“忠”“勇”的化身。尽管他莽撞,易于冲动,但不是一个唯命是从的愚夫,而是一个善于思考、支持正义、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反抗命运的英雄。

《罗摩衍那》中的反面人物。他是罗刹王,凶残阴险,荒淫好色,将众多民女囚禁在无忧园中供他享乐。他采用变换形体的欺诈手段,将罗摩的妻子悉多掠到楞迦岛上,对悉多威胁利诱,想让她做王后。罗摩来讨伐时,他不听兄弟良言相劝,不肯放还悉多,最后自食其果,为罗摩所杀。罗波那是一个暴虐无道的吃人魔王,他的名字已成为凶残罗刹的代名词。

《罗摩衍那》中罗刹王国中的一员大将,罗波那的弟弟。面对罗摩讨伐,他头脑清醒,劝说罗波那送还悉多,遭到无理申斥,愤然出走,投奔罗摩,帮助罗摩兄弟与魔王交战,得胜后为罗刹王。从某种意义上说,维毗沙那是罪恶势力的反叛者。在他身上,主持正义、坚持原则的精神超过了单纯服从国王以至为暴君效死的愚忠。

《罗摩衍那》中的人物之一。他是十车王和吉迦伊的儿子。忠于同父异母的兄长罗摩,敢于对生母吉迦伊的不义行为进行抗争,多次要求把王位还给真正的太子罗摩。婆罗多是一个坚持传嫡又传贤的正面榜样,是家长制的拥护者。

《罗摩衍那》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之一。他是阿逾陀国王,垂暮之年决定立罗摩为太子,继承王位。但因在患难时期,他曾答应要满足小王后吉迦伊的两个条件,于是受到小王后要挟,忍痛与爱子分离。在十车王身上融和了贤王与愚君的双重特征。

《罗摩衍那》中的一个反面人物。她是十车王的小王后,心毒手辣。为使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她要挟国王,陷害太子,使罗摩夫妇遭受流放之苦,最后亲生儿子也与她反目。落得一个悲惨结局。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一个阴谋小人。

《罗摩衍那》中对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物,一个宫娥。她说动小王妃吉迦伊去进谗言,使十车王不得不流放长子。这个丑宫娥对王妃忠心,但是个自私自利的奴才。她还颇有几分心计。她说服王妃时暴露了当时贵族家庭内的丑剧。

《罗摩衍那》中原猴国之王。他在一次与阿修罗的交战中杀死仇敌,几经周折回到王国,却发现弟弟须羯哩婆已篡位。他一怒之下把弟弟逐走。后者联合罗摩找他复仇,波林被罗摩用暗箭射死。波林英勇然而少谋,是一个失意的王君。

《罗摩衍那》中的猴国之王。他通过哈奴曼与罗摩结为盟友,答应与罗摩互相帮助。罗摩帮他杀死波林,使他做了猴国之王。须羯哩婆篡位又失位,后又靠外力夺得王位。他虽是个胜利者,然而并不是一个正义者,成为被人谴责的对象。

传说中《罗摩衍那》的作者,又是史诗中的一个人物。蚁垤向那陀罗请教,那陀罗把罗摩的故事告诉了他。蚁垤无意中创造了输洛迦这种诗体,以此为诗律作成了全部《罗摩衍那》,教给罗摩的两个儿子朗诵。

作品鉴赏

思想内容

(一)不同观点

一千多年以来,对于史诗的主干故事有各种解释。印度教徒认为罗摩是神,因而把史诗看成是圣书、善书。西方学者认为该史诗影射的是农业技术从印度北方传向南方的过程,因为悉多的原意是田地里的垄沟,象征农业技术。力图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罗摩衍那》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部对战胜艰苦和强暴的英雄的颂歌。十车王宫廷上出现了矛盾,庆祝罗摩灌顶为太子的喜庆场面一变而为悲叹离别的情景。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只有自我牺牲。罗摩为了不让父王的话落空,甘心流放。他同悉多和罗什曼那三人离开城市,走向森林。通过对这一件宫廷阴谋的描绘,作者宣扬了一整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教条。罗摩是孝子,坚决要到野林中去过流放生活。在这里,老婆又被魔王劫走。后来得到群猴之助,才得以灭魔复国,夫妻团圆。作者歌颂了这个英雄。他的理想是家族和好,政权安定,他支持正义的战争,他也考虑到平民的利益。他在奴隶社会中是站在平民一边的。

也有人认为,《罗摩衍那》不是奴隶社会的产品,而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它产生时,印度已经进入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书里面的道德教条,已经不是零零碎碎的,而是有了系统,很有点像中国汉代形成的那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体系。这是封建社会的东西,而不是奴隶社会所能产生的。罗摩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他恃以为生的是农业;而罗波那则代表没落奴隶主,他以吃肉为生,进行游牧活动。从民族矛盾来看,罗摩皮肤是黑色的,他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罗波那,虽然名义上是一个罗刹,他实际上是一个婆罗门,他是外来的雅利安人的代表。《罗摩衍那》史诗歌颂的是新兴地主阶级,而且通过大力宣扬一夫一妻制,强调女子的贞节,表现了作者对王位继承纯洁性的关心。

(二)主要思想

从史诗中,可以看出作家主要宣扬了以下三方面的思想。

1、政治理想

作家反对王室争权夺利的斗争,主张家族和睦谦让,国家富强繁荣,国君必须是大智大勇的贤明君主,他爱护人民,人民也拥戴他。十车王和他的儿子罗摩便具有这样的品质:

他们都精通吠陀,

他们英武爱人类,

他们都聪明智慧,

所有德行都具备。

史诗反对暴虐的统治和对人民作威作福的坏蛋,预言他们必将被人民推翻:

那些专门干坏事的人,

他们对人民暴虐残忍;

即使成为主子也不长久。

好像那些大树断了根。

史诗中十首魔王便是这类坏蛋的代表。他恣睢暴戾,骄横放纵,抢人妻女,劫掠财富,是百姓的灾星。

2、战争观念

史诗并不一味反对战争,而是主张以正义的战争去消灭罪恶。认为理想君主应当具备这样的能力:保卫人民的安居乐业,而不受敌人侵犯。

那些不保卫自己国家,

又不能自立的国王,

决不会富强繁荣,

像山沉入大海一样。

史诗末了,罗摩派婆罗多、罗什曼那和自己两个儿子远征,作家并不把他看作是侵略,而是一种以有道伐无道的正义之战。

3、伦理道德

作家提倡巩固男权宗法制家族关系,宣扬“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道德观念。

艺术特色

(一)艺术风格

《罗摩衍那》之所以在印度以及世界文学史上有这样显赫的地位,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原因以外,还有艺术技巧方面的原因。《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内容都差不多,文体也几乎完全一样。但是《摩诃婆罗多》被称做“最初的历史传说”,而《罗摩衍那》则被称做“最初的诗”。主要原因就在艺术风格方面。《罗摩衍那》的风格,虽然总起来看是朴素无华,简明流畅酌,但已经呈现出精雕细镂的倾向;有少数的、可能是后来窜入的诗篇,甚至达到“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的地步,开后来玩弄文字技巧的先河。这同《摩诃婆罗多》是不一样的。因此,《罗摩衍那》被称为“最初的诗”,是有根据的。

在印度古代的长篇叙事诗中,有四种东西是必不可少的:政治(宫廷斗争或其他矛盾)、爱情(生离死别)、战斗(人人之间、人神之间、人魔之间)和风景(四季或六季的自然景色、山、川,城堡、宫殿)。在《罗摩衍那》中,这四个方面都有,而且描绘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从印度文学史上来看,描绘自然景色,《罗摩衍那》可以说是开辟了一个新天地。首先是对于四季或六季的描绘,这主要集中在第四篇《猴国篇》中。此外还有对于夜景的描绘,对于宫殿的描绘,比如第五篇《美妙篇》哈奴曼眼中的魔王宫阙,珠光宝气,金碧辉煌,只是对宫殿中那一辆云车的描绘就占了整整一章。其铺陈雕镂之生动细致就可以想见了。对于印度的圣河——恒河的描绘,更是脍炙人口。这对于鼓舞印度人民热爱祖国的太好河山起了较大的作用。

(二)典型塑造

1、采用手法

《罗摩衍那》中描写的英雄富有立体感,思想感情也深沉。其中罗摩、罗什曼那、哈奴曼都塑造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同时,还描写了妇女悉多的形象。作家在描写人物时,基本采用了三种手法:人物对比法、性格烘托法、矛盾映现法。

人物对比法。是指作家采用东方文学中惯用的一正一邪、一善一恶的描写手法。把人物分在不同阵营,按思想类别描写他们的言行思想,从而显得美丑对立,善恶昭然、爱憎鲜明。罗摩和罗波那便是在这种原则下塑造出来的人物。同样,波林和妙顶、维毗沙那和罗波那均构成鲜明对比的性格。

性格烘托法。主要体现在罗什曼那和罗摩身上。罗什曼那被称作“罗摩第二”“罗摩的影子”。他们的性格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得益彰、互为表里的。他们有许多相同特点,如智勇双全、正直忠诚、武艺超群、胸怀坦荡。但他们的性格又互有差异。罗摩较柔和,罗什曼那较刚烈;罗摩显得深沉,罗什曼那则浅露;罗摩是循规蹈矩的,罗什曼那则具有叛逆精神。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最后在罗摩的原则下统一起来。

矛盾映现法。是指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的中心,加以集中表现,也就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和场合下,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感情。季羡林说,男女主人公罗摩和悉多的处境“有时花团锦簇,光风霁月;有时又骇浪惊涛,月黑风高”。他们经受了森林生活艰苦的磨炼,经受了别离、相思、诱惑等爱情考验。然而,他们纯洁的感情,善良美好的愿望,不因环境改变而动摇。相反的,爱的忠诚支持了他们对暴力的斗争,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人物形象

罗摩是史诗中心主人公。他和《摩诃婆罗多》中的黑天,都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但表现有所不同:黑天往往代表神的意志在行动,而罗摩在实际生活中,他是作为人在活动,而不是神。作家在勇敢、道德、爱情等三方面,着重刻画了罗摩的品质。

首先,罗摩是个英武魁伟的美男子。正如罗刹女首哩薄那迦形容他的那样,他像“三十三天神仙那样魁伟”,胸膛像狮子,模样像爱神,黑得像蓝荷花。他智勇双全,谋略兼备。他在国王遮那竭的宫廷里,张开了要五千个男人才拉得动的神弓,并把它从中间折断,迸发出的断裂声,使大地也为之震动。在森林中,他一人独挡伽罗的罗刹大军。他射出一支支带有倒刺的箭,“一百支杀死一百罗刹,用一千支杀死一千”。

其次,作家把罗摩描写成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物。他是个理想的贤明的君主,又是一个好儿子、好兄弟和好丈夫。他从小熟读《吠陀》等古代经典、知书达理。他放弃王位,无条件接受十四年的流放生活,是他德行的表现。罗摩热爱人民,人民也十分拥戴他。

再次,罗摩是一个有真挚感情的王子。无论对父母、兄弟、妻子、朋友、百姓,他都饱含着深沉的爱。他见义勇为,克己让人,关怀体贴。他和妻子真诚相爱,有难同当,相需以沫,相依为命。

神猴哈奴曼是史诗中又一出色的形象。哈奴曼在该史诗中是作为罗摩的陪衬。他是人格化了的猴仙,具有正直、勇敢、爱打抱不平、顽强、机智,善于和形形色色的妖魔作斗争的品质;哈奴曼神通广大,具有非凡的本领,他是风神之子,能腾云驾雾,千变万化,擅长跳跃,能跳过大海,纵入云端;哈奴曼具有人性,也不失猴子的野性,他的喜怒哀乐都体现了猴子的特点,如他在楞伽城找到悉多时,高兴得不得了。

悉多是史诗中动人的妇女形象。她具有印度古代优秀妇女的特征。数千年来,她一直受到印度人民喜爱。悉多是个美丽的大地的女儿,她是她的养父从犁沟里拾来的。因此,她的名字有“犁沟”的意思。她长大后,“贞静, 美貌可赞,在大地上无人可比”,她“腰细、臀肥、眼睛大,美丽婀娜”。她不仅外貌美,心灵更美。她是一个忠实贤惠的妻子,她与自己的丈夫患难同当,生死与共。她有顽强的抗暴和反压迫精神。

(三)环境和景物描写

史诗展现了人国、猴国、魔国三个不同世界,描写了不同画面,给人新鲜、奇特、五彩缤纷的感觉。

人国:人国集中在对阿逾陀城的描写。这是一个富足、繁荣和快乐的世界。在这座城里:

房屋栉比,严严密密,

城中土地,平整匀齐,

到处充盈着粮食大米,

味道像甘蔗汁那样甜蜜。

城里响着大鼓和杖鼓,

还回荡着琵琶和打环声,

这乐声简直是惊天动地,

震荡着这座无上的名城。

在这座城里,所有的人都知法度、守礼节、聪明、诚实。

没有任何人淫乱、贪婪,

没有任何人奸诈、狠凶,

在阿逾陀看不到什么人,

愚昧无知,不忠实虔诚。

史诗通过这种描写,衬托出阿逾陀国君贤明有道,这也是古印度人民理想的国土。

猴国:猴国集中对积私紧陀的描写。这里有山洞、瀑布,峥嵘的峰峦,美丽的山洞,清澈的溪流,好像孙悟空居住的花果山一样。猴国居民们居住在各个山头,他们的府邸像白色的云层,环绕着猴王的宫殿。

这宫殿点缀着白色的官顶,

看上去像吉罗娑山峰一样;

还点缀着开满繁花的树木,

结的果实能满足一切愿望。

猴国居民是欢乐的,同样也是富足的。

这里有神仙、乾闼婆之子,

还有随意变形的猴子,

他们样子长得美丽悦目,

他们戴着天上花环和首饰。

大道都是芬芳扑鼻,

飘拂着非常香的香气,

有檀香、速香和荷花,

还有弥哩耶酒和蜜。

猴子们听从妙顶猴王的指挥,他们一接到命令,便从四面八方奔来,像云山一样遮蔽了整个天空。史诗对猴国的描写是作为对人国的一种陪衬。

魔国:魔国集中对楞伽城的描写。从表面看来,楞伽城光辉灿烂,有黄金的拱门,白色美丽的宫殿,宽大的城池,城墙上有成百座亭子,插满了成排的幡和幢。城里的罗刹过着阔绰的生活。但在这表面的繁荣下面,却充满着污秽、淫乱和丑恶。他们的财物都是抢劫来的。一跨进这座城,便可以看到可怖的压迫者。

魔国子民们奇丑无比,他们都喜欢酗酒和过着淫荡的生活。十首魔王是淫乱的头子,他过着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的享乐生活。在他的宫廷里到处是肉山酒海,狼藉满地。他有成百的嫔妃和抢来的龙女们,为他歌舞弹唱。当他们醉饱后,便杂乱地躺卧在地下,像一具具陈尸。对魔国的描写,衬托出十首魔王是个无道的昏君。在他统治下的国土充满邪恶,颓风甚嚣尘上。

对三个不同王国的描写,构成正与邪、善与恶的鲜明对照。

史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丰富多彩。尤其是诗人把景物描写与主人公的心境、思想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森林篇》以前,史诗对景物的描写是抒情的,充满诗情画意;悉多被劫后,景物描写是伤感的,充满离愁别恨。如史诗前半部分,罗摩和悉多住进森林时,他把一幅幅自然美景指给悉多看,充满着欢乐的气氛。当悉多被魔王劫走后,自然美景在罗摩心目中便充满着感伤的情调。他面对着自然景物向罗什曼那诉说着别离的痛苦。这样一来,史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把人物情、自然景烘托得更加浓烈,使作品更富有吸引人的魅力。

(四)语言特色

史诗语言特点是铺排修饰,夸张比喻,使得作品气象万千、琳琅满目。文字绚烂可说是东方文学特色之一。而尽言美丑,采用夸张的描写也是东方文学的一大特色。这种夸张一方面用来突出人物, 另一方面用来制造氛围声势。如史诗强调十首魔王的凶恶形象,说他有十张脸,二十只手,胳臂像门闩一样。形容睡魔鸠槃羯叻拿身躯庞大,说他身子像一座破碎的山,嘴大得像地狱,呼出的气使前来唤醒他的人进不了门。他终年沉睡,敲锣打鼓,用锤子捶打他的四肢,都无法使他醒过来。只有用一千头大象在他身上踩踏,触碰得他全身痒痒,才能把他弄醒。

对正面人物也采用夸张,尽言其神勇、睿智。如罗摩像“三十三天神仙那样魁伟”,“具备人主的一切贵相”。悉多的美在“大地上无人可比”。从而体现了作家对人物的感情,以及对美丑事物的褒贬。

史诗中还有大量的数字夸张,如婆罗多派了“九千只大象”“六万辆车子”“十万匹骏马”,到森林中去迎回罗摩。悉多姐妹出嫁时有“几十万头大牛”“成亿件的优良的羊毛和亚麻衣服”作嫁妆。这些数字渲染了王家的豪华气派。猴子军和罗刹军开战时,各有几千亿兵员,他们拔起山头和大树互相投掷,喊杀声震天撼地。从而强调了战斗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

作品影响

国内影响

《罗摩衍那》在印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两千多年以来,《罗摩衍那》的影响有增无减。印度各阶层人物无不熟悉该史诗中的人物和情节。男人以罗摩为榜样,妇女崇拜悉多,认为她是妇德的象征。老头和小孩都欣赏神猴哈奴曼和食人罗刹的本领和神通。特别是哈奴曼更变成了普通老百姓的崇拜对象,在农村中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他的像。崇拜其中的英雄;特别是哈奴曼更变成了普通老百姓的崇拜对象,在农村中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他的雕像。有人认为,印度很多地方,特别是在罗摩住过的奥乌德,那种惊人的猕猴崇拜是同哈奴曼紧密相联的。连人民群众嘴里常说的一些谚语,也都能表现出他们对于《罗摩衍那》的熟悉与热爱。宗教信徒力图利用《罗摩衍那》的威名,来宣传自己的宗教。政治领袖也利用它宣传自己的主张。至于文艺界更不必说。从迦梨陀娑一直到薄婆菩提都取材于《罗摩衍那》。十二世纪,《罗摩衍那》被译成泰米尔文。其后印度南北各种语言都有《罗摩衍那》的模拟或翻译。有的加以改写。1631年前后,杜尔西·达斯根据《罗摩衍那》改写的《罗摩事迹之湖》(或译《罗摩功行录》),成为印度教的福音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直到现代,还有不少人在家中朗诵《罗摩衍那》,一些庙宇还利用扩音器播送梵文原文的《罗摩衍那》。根据《罗摩衍那》编写的戏剧到处上演。印度舞蹈学派迦塔迦利舞主要取材于两大史诗。

世界影响

世界

《罗摩衍那》在世界上,特别是亚洲,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罗摩衍那》在公元初几个世纪内大概是经过三条路传出印度的:北路,从旁遮普克什米尔出发经过陆路传至中国(西藏和新疆);南路,从古吉拉特和南印度出发经过海路传至爪哇苏门答腊和马来亚;东路,从孟加拉出发经过陆路传至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一方面由爪哇传入,一方面由印度东路传入。传播《罗摩衍那》的故事的有印度教徒,也有佛教徒。南亚东南亚各国几乎都有罗摩的故事。最早的痕迹是在南越发现的。南越古代是占婆王国的一部分。这里有一座蚁垤庙的遗迹。亩中的一块公元七世纪的石碑,讲到蚁垤的诗和毗湿奴的化身。在北越也有罗摩的故事。在印度尼西亚,罗摩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九世纪。在中爪哇有许多罗摩故事的浮雕。在马来亚,罗摩的故事也在流传,但是里面搀杂了很多伊斯兰教的成分。在柬埔寨,有蚁垤笔下的罗摩故事,也有不是蚁垤写成的罗摩故事。在泰国,在泰族从中国云南迁移到那里以前,也就是在十三世纪以前,罗摩故事已经流行。从十三世纪起,有几个泰国国王自己命名为罗摩。1798年至1809年,国王罗摩一世(当前泰国王室的创始人)写了一部罗摩故事的书。国王罗摩二世(1809—1824)也写了一部罗摩故事,但没有完成。以后还有几个国王,比如罗摩四世、罗摩五世、罗摩六世等,都写过有关罗摩的故事或舞剧。其中有一些根据的是蚁垤的《罗摩衍那》;但也有根据其他传本的。在这里,悉多不是罗摩的妻子,而是罗刹王罗波那的女儿,被魔王贬逐。老挝同样有罗摩的故事。在缅甸,罗摩故事流传很广。小妖化作金鹿引诱悉多的故事,似乎更受缅甸读者的欢迎。

中国

历史上,在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中国佛教僧侣和印度佛教僧侣曾翻译过大量的佛经。但是,翻译《罗摩衍那》是比较晚才开始的。不过《罗摩衍那》这个书名和书中的故事,在佛经中是可以找得到的。陈真谛译《婆薮盘豆法师传》说:“法师托迹为狂痴人,往罽宾国。恒在大集中听法,而威仪乖失,言笑舛异。有时于集中论毗婆沙义,乃问《罗摩延传》,众人轻之。”马鸣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的《大庄严论经》卷第五说:“时聚落中多诸婆罗门,有亲近者为聚落主说《罗摩延书》,又《婆罗他书》,说阵战死者,命终生天。”唐玄奘译的《大毗婆沙》卷第四十六说:“如《罗摩衍拏书》有一万二千颂,唯明二事:一明逻伐拏(即罗波那)将私多(即悉多)去;二明逻摩(即罗摩)将私多还。”这里所说《罗摩延传》和《罗摩衍拏》,都是《罗摩衍那》。可见该史诗的书名早已为中国人民所熟悉。至于故事的内容,也已传入中国。三国时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第5卷第46个故事讲到一个国王名声远扬。他的舅舅是另一个国王,率兵来侵。他为了不让百姓受难,自动让国,与元妃逃往山林中。路上有一条龙把元妃劫走。龙逃走时碰到一只巨鸟。张翼塞径。它发出震电,把鸟打倒,逃还大海。国王失妃,四出寻觅,遇一大猕猴,猕猴也被它的舅舅驱逐失国。两者就结成好友。猕猴终于帮助国王斩龙救妃,复国为王。这个故事只是《罗摩衍那》的一半。元魏吉迦夜、昙曜二人所翻译的《杂宝藏经》第一卷第一个故事《十奢王缘》,提到十奢王(十车王)、罗摩、罗漫(罗什曼那)、婆罗陀(婆罗多)和灭怨恶(设睹卢祗那)等等,并且也提到国王的几个夫人,婆罗陀的母亲是第三夫人。她要挟国王废罗摩而立婆罗陀,结果罗摩被流放十二年,终于复国为王。这里突出的一点是根本没有悉多,没有猴子,也没有罗刹或龙。这个故事是《罗摩衍那》的另一半。两个一半结合起来,就构成一个整体。此外,中国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形象,有人说是来自哈奴曼。1980年,《罗摩衍那》的中译本开始陆续出版。

文学地位

《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在印度文学史上被称作“最初的诗”,它不仅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而且对整个南亚地区和宗教都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罗摩衍那》在印度一直被奉为叙事诗的典范,古代和中古的文学创作大多从中取材。其影响早已远超出印度,特别是在亚洲广泛流传,而列入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故事早已随佛经的翻译而传入中国。

出版信息

译本信息

据精校本的编校者统计,《罗摩衍那》共有二千多种手写本,有五十多种梵文注释。十二世纪,出现了泰米尔文译本;十五世纪,出现了孟加拉文的《罗摩衍那》。很早就出现了古爪哇文的译本。莫卧儿王朝的阿克拔大帝(1542—1605)命令牟拉·阿卜杜尔·卡迪尔·巴达优尼(Mulla Abdul Kadir Badayuni)将《罗摩衍那》译为波斯文,这个译本尚未被发现。阿克拔(1542—1605)、贾汉吉(1605—1627)和沙·贾汉(1627—1658)的宫廷诗人牟拉·马西(Mulla Masih)的另一译本,已于1899年在勒克瑙出版。在中国新疆发现的古代语言残卷中,有古和阗文的《罗摩衍那》。

梵文原本的《罗摩衍那》也传到了欧洲。1843—1867年,意大利学者高瑞西乌(Gorresio)就编校出版了梵文《罗摩衍那》,根据的是孟加拉本。至于翻译,1843年出版了德文译本,不是全译。1847—1858年,出版了意大利文译本。1854—1858年,出版了法文译本。1870—1874年,出版了英文译本。1892—1894年,出版了英文散文译本。在以后的年代里,还出版了一些不同的英文译本,全译和节译都有。据说俄文和日文也都有了《罗摩衍那》的译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至1984年间出版了季羡林译自梵文的《罗摩衍那》,共八册。

作者简介

传说《罗摩衍那》的作者是VāImiki,音译跋弥,意译蚁垤。统观全书,虽然写成的时代不同,书中有老成分,也有新成分;但是基础部分文体基本上是统一的。因此有一个作者对全书加过工,这是很可能的。这个作者相传为蚁垤。

蚁垤(Vālmiki,约公元前五到公元前二世纪),一译瓦尔米基, 印度古代诗人。传说蚁垤原为一窃盗,因受圣者启示,苦行潜修,竟致群蚁集于其身,亦不以为意。“蚁垤”之名,据云即由此而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