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觉

更新时间:2023-05-12 15:55

统觉(Apperception)是指知觉内容和倾向蕴含着人们已有的经验、知识、兴趣、态度,因而不再限于对事物个别属性的感知

莱布尼茨的术语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和康德的哲学中关于认识论的重要概念。

G.W.莱布尼兹于17世纪首先使用“统觉”(apperception)这一术语,莱布尼茨的统觉是指人对其自身及其心灵状态的认识。莱布尼兹认为,统觉是一种自发的活动,它主要依赖于心灵中已有内容的影响。通过统觉,人们理解、记忆和思考相互联合的观念,从而使高级的思维活动得以完成。

康德的术语

康德批判继承并发展了莱布尼兹的统觉理论,认为莱布尼兹混同了感觉与理智认识的根本区别:统觉是理智的活动,统觉的能力不是建立在灵魂已有内容的基础上,而是由一切产生于外界的经验所赋予的。康德指出:为了得到关于包括人的自我在内的任何特殊存在的知识,感觉与理智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康德把“统觉”理解为一种纯粹理智的认识形式,认为它是“自我意识”的最高的统一功能,由它建立起“对象”的客观性。康德认为自我意识的绝对统一性是一切客观性的最高条件。因为,凡是不能统摄在自我意识统一性之下的东西都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对象,对象意识绝对地受自我意识统一性的制约。康德又把这种自我意识的统一性叫做统觉的先验的统一。在康德看来,统觉的统一性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统觉的统一就其自身来说,是分析的,即“我是我”。然而分析的统一以综合的统一为前提。因为,如果知性不是关联诸感性杂多来进行它的活动,如果主体对于自我统一性的意识不是表述在知性的综合之中,那么“我是我”这个分析命题也是得不到的。知性的这种综合活动,即统觉的综合的统一,它的分式是“我思维这些表象”。

由此,康德认为,“统觉”是人的先验的综合的能力,只有统觉的综合,才有知觉、概念、想象的综合,进而获取一切科学知识。

赫尔巴特的术语

赫尔巴特的术语,指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

“统觉”(apperception)是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学理论。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感觉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中,如果它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够唤起意识阈下已有的相似观点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即认知活动的结果。如果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阈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

赫尔巴特指出,“统觉,或内在的感觉,只有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才会发生。”所谓统觉的条件,主要是指兴趣。根据赫尔巴特的观点,兴趣是指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正因如此,兴趣赋予统觉活动以主动性。他认为,当观念活动对事物的特性产生了兴趣这样一种活动时,意识阈上的观念就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因而更易唤起原有的观念,并争取到新的观念。

原文:

“注意”在广义上指一种心灵态度——乐意形成新的观点《教育学讲授纲要·73》

观念的强度部分是通过感官印象(例如许多儿童同时进行的言谈,通过绘画、工具及模型等对同一种对象进行多种多样的描绘)来达到的,部分是通过生动的描述的达到的,而另一部分则是特别的通过写那种扎根在心灵深处的、业以熟悉的观念与当前新的观念相结合来达到的。(《普通教育学》)

无意(自发)注意又可分为原始的注意与统觉的注意两种,后者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但是它依靠前者,对于前者产生的条件我们也将进一步探讨。统觉或消化是通过再造以前获得的观念,或者将其与新元素结合而产生的,最积极的统觉(但不一定是最出色的)受到自发产生的观念的影响。对此要做进一步的阐述。眼下已经清楚,原始的注意是统觉注意的先决条件,否则统觉的观念就绝不可能形成。(《教育学讲授纲要·74》)

尽管统觉或消化、注意不是儿童最先产生的觉察能力,但它在幼儿时期已经表现出来了……我们在这里可以发现,各种观念突然从内心冒出以便于刚才提到的类似的观念结合起来,并得以呈现。在所有的教学中都会不断发生这种统觉活动,因为教学只需传授话语,而构成话语意义的观念必须由听者自己提供。(《教育学讲授纲要·77》)

通常的教学很少关心学生已有的观念,只看到应当学习什么;只是当学生缺乏注意力,并使教学进程因此而停顿下来时,他才开始培养学生必不可少的注意力。也就是说,这种教学将通过鼓励,或者更多的通过责备与惩罚使学生产生有意的注意。于是间接兴趣代替了直接兴趣,而由于学生注意力的决心并不能产生较强的理解力,不能使已学习的知识产生联系,所以这种决心不停地动摇,着并常常产生厌倦。在最有利的情况下,只有当教学是彻底的时候,基本知识才能渐渐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充分的巩固,从而为日后的岁月打好基础。也就是说,从这些基本知识中形成了一个统觉观念团,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帮助。这样的观念团有许多,但每一个观念团都有单方面学习的特性。这里还要问一下,是否在这方面至少存在着一种直接的兴趣?因为假如在孩提时代只注意牢记初步知识,那么在学生时代就很难激发这种兴趣。尽管未来的前景在向其招手,但是考试也迫在眉睫。(《教育学讲授纲要·7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