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桑

更新时间:2023-08-31 03:51

《种桑》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种桑为有关民生的大事开头,显示栽种桑树意义的重大和历史的悠久。中间六句写种桑,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在永嘉仍有着相当的从政责任感,并非完全不关心郡中的事务。最后四句抒发感想,表达栽种桑树仅仅是他治理永嘉的第一步。这首诗语言质朴,虽然也运用典故,但却通俗易懂。

作品原文

种桑

诗人1陈条柯2,亦有美攘剔3。

前修4为谁故,后事5资6纺绩7。

常佩8知方诫9,愧微10富教益11。

浮阳12骛嘉月13,艺桑14迨间隙15。

疏栏16发近郛17,长行18达广埸19。

旷流20始毖泉21,湎途22犹23跬迹24。

俾25此26将长成,慰我海外役27。

作品注释

词句注释

1.诗人:特指《诗经》作者。

2.条柯(kē):修剪枝条。见《诗经·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3.攘(rǎng)剔:剔除,亦指修剪繁冗的枝条。见《诗经·皇矣》:“攘之剔之,其檿其柘(檿,音yǎn ,山桑)。”

4.前修:前代的贤人。《离骚》“謇吾法夫前修兮”王逸注:谓前世远贤。

5.后事:相当于后人。

6.资:借助,依靠。

7.纺绩:织丝曰纺,织麻曰绩,这里偏指纺丝而言。

8.佩:牢记不忘。《篇海类编·人部》:“凡心记而服从之曰佩。”

9.知方诫:有关要让人民知晓礼法的训诫。指《论语·先进》篇子路所说“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话,《释文》引郑玄云:“方,礼法也。”

10.微:无,没有。

11.富教益:让人民富足并受到教化这样的政治效益。语本《论语·子路》篇冉有问孔子:卫国“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说:“富之。”冉有接着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说:“教之。”

12.浮阳:浮动的阳光。

13.骛(wù)嘉月:使风和日丽的美好春天迅速流逝。

14.艺桑:种植桑树。

15.迨(dài)闲隙:要赶在农事空闲的时候。

16.疏栏:指桑树一排排地均匀分布。

17.发近郛(fú):从临近的外城墙开始。

18.长行:指桑树一行行地纵向延伸。

19.达广埸(yì):一直到达广阔的田界。《说文》:“埸,田畔也。”

20.旷流:宽阔的水流。

21.毖(bì)泉:泉水发源时的涓涓细流。《诗经·邶风·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毛亨传: “泉水始出,毖然流也。”

22.湎涂(miǎntú):通缅途,即长途,远途。

23.犹:仍,累积。

24.跬(kuǐ)迹:半步的路程。

25.俾(bǐ):使。

26.此:指所种的桑树。

27.慰我海外役:对我在永嘉这个滨海地区供职也算是一种安慰。柳子厚有诗云:“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正是袭用谢灵运的这两句诗意。

白话译文

早在《诗经》中就有讲述种桑的,也有讲修剪繁冗的枝条。

前贤种桑是为民谋利,以便后人靠着桑蚕纺丝织布。

要让人民知晓礼法的训诫并牢记不忘,惭愧没有让人民富足并受到教化这样的政治效益。

浮动的阳光使风和日丽的美好春天迅速流逝,种植桑树要赶在农事空闲的时候。

桑树一排排地均匀分布从临近的外城墙开始,桑树一行行地纵向延伸一直到达广阔的田界。

宽阔的水流开始于涓涓细流,远途累积于半步的路程。

使种的桑树长成了,对我在永嘉这个滨海地区供职也算是一种安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景平元年(423)春天即谢灵运抵永嘉第二年。作者任永嘉太守期间为了人民的生活而积极发展桑蚕事业,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诗先写种植桑树的历史和意义。“诗人陈条柯,亦有美攘剔。”这两句说,栽种桑树历史悠久,《诗经》上就有关于修剪桑枝的描述和赞美。“前修为谁故,后事资纺绩。”按古代谓《诗经》为圣贤所作,故称“诗人”为前修。这两句是说,圣贤为什么把种桑写进诗篇,还不是叫后来的人因此知道纺绩之重要。可见栽种桑树是圣贤的遗训,意义重大。

中间写种桑。“常佩知方诫,愧微富教益。”这两句都暗用了《论语》上的话。富教就是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受到良好教育。作者说他常常记住这些教诲,惭愧的是没有做出多大成绩。作为一个郡太守,引用这些话语正是合适,也可见出他从政的责任感。在“知方”、“富教”的指导下,他督劝农民种桑了:“浮阳鹜嘉月,艺桑迨间隙。”这里是说,春天来到了,种植桑树正好乘这农活不多的时节。“疏栏发近郛,长行达广埸。”这两句说,一排排、一行行的桑树从城边伸向广阔的田野。这里由近及远,展现了十分壮观的桑林图景。上面四句中间一字都是动词,正是着力的位置。“骛”、“迨”,见出心情的迫不及待,“发”、“达”,见出行动的快速。

后几句抒发感想。“旷流始毖泉,湎途犹跬迹。”这两句是说,大河开始于细流,远途是由一小步一小步走到的。意思是说,今天的栽种是实现他的治郡理想的开端。“俾此将长成,慰我海外役。”这两句是说,使这些桑树长成了,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这是作者到达永嘉不久时写的,表现了他对治理这个地方的责任心、对农桑的关心。古代地方长官每到春季都有行春劝农的例行公事,此诗的写作当与此有关;但诗里所写并非枯燥的官样文章,还是有着真情的发露的,比如写对自己的要求、写“愧”、写种桑时的兴奋、写期待,都近乎实感。史传说谢灵运出为永嘉太守,只知游遨,政事一切不问,恐怕也有夸大之处。其实作为一个地方官,他还想有点作为,比如此诗及《白石岩下径行田》所写即是证明。也许是因朝中政局改变的无望,终于使得他于政事“不复关怀”,最后是“称疾去职”了。

名家点评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兴雅和愉,风人绝构。”

作者简介

谢灵运(385~433),晋宋间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爵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政治烦恼,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他成为山水诗派的创始人。有《谢康乐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