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本

更新时间:2023-07-07 08:37

各朝国子监所刻印书籍统称“监本”,是版本类形,官刻本的一种,也是官刻本的代表。

国子监

国子监亦称国子学,亦简称国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晋武帝咸宁二年 (276)始设,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

北齐改名国子寺。

隋炀帝时改名国子监

此后的唐、五代、宋、明、清沿用。

元代虽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但亦别称国子监

国子监刻书

国子监刻书始于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宰相冯道请令判国子监事田敏校定“九经”,刻版印卖到后周广顺三年(953),“九经”全部刻完,前后历时22年后周显德二年(955),国子监祭酒尹拙奏请兵部尚书张昭、太常卿田敏同校勘《经典释文》,刻版印行。

宋代国子监

宋代国子监刻书规模和刻印范围比五代时要大得多。景德二年(1005),距建国仅40余年,经、传、正义皆经过校勘,刻版印行。所集书版10余万块。到北宋末年,正史亦由国子监全部校刻行世。南宋国子监所刻书并非都是本监所雕,很多是本监校勘后下各地镂版。如《七经正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诸书,都由杭州镂版。因医方一字差误,其害匪轻,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对重要医书,如《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补注本草》、《图经本草》等,分官详校,镂版颁行。

其他朝代

元代中央的刻书机构是兴文署和广成局,属秘书监,不属国子监,故无监本之称。明代南京、北京都设有国子监,刻书数量甚多。

统计

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国子监刻有274种,北京国子监刻有41种,共315种。清代修纂校刻书籍由武英殿总其成。故虽有国子监之设,但刻书不多。

种类

监本以精校精审为风格,以重要的经史图书为范围,纸墨精良,刀法精致。宋监本多为浙本。监本又分为北宋监本、南宋监本。明朝有南监本(南京国子监刻印的书)、北监本(北京国子监刻印的书),南北二监先后刻印的《二十一史》最为有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