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黑啄木鸟

更新时间:2024-06-18 21:17

白腹黑啄木鸟(学名:Dryocopus javensis),是啄木鸟科、黑啄木鸟属的中型鸟类,体长43-46厘米,头顶具长的红色羽冠,颚纹亦为红色,其余头、颈、胸和上体黑色,腰和腹白色,飞翔时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亦明显可见。雌鸟头顶黑色,亦无红色颚纹。

形态特征

白腹黑啄木鸟雄鸟前额、头顶、枕红色,头顶和枕部羽毛甚长,形成长长的红色羽冠;颚纹红色,下胸、腹和腰白色,其余体羽黑色;背、肩和翅上覆羽具铜绿色光泽;颏、喉、前颈和颈侧具白色条纹;初级飞羽具白色尖端,内侧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内朔白色,两胁后部和尾下覆羽缀有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白腹黑啄木鸟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头顶和颚纹不为红色,和体羽一样同为黑色。其余似雄鸟。

白腹黑啄木鸟虹膜黄白色到亮黄色,嘴暗铅色,尖端几为黑色,基部较淡,为石板灰色。脚和趾暗铅色,有时缀有蓝色。

大小量度:体长460毫米;嘴峰44-59毫米;翅198-230毫米;尾120-168毫米;跗踱31-34毫米。

栖息环境

白腹黑啄木鸟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及落叶阔叶林中,有时也出现于山脚和林缘次生林。

生活习性

白腹黑啄木鸟常单独活动或成对活动,偶尔也能见到小的群体,多在高大乔木的中、上部活动和觅食。它们的翅膀短而钝,既不适于快飞,也不适于远飞,只在空中作波浪式的滑行。在取食的时候可以直上直下或向两侧呈螺旋状沿树干攀缘,也能双脚一跳一跳地进退。主要以蚁类和昆虫为食,食物有鞘翅目鳞翅目、尺蠖蛾科幼虫、螽斯科蝗科夜蛾科幼虫、枯叶蛾科幼虫、斑蛾科幼虫、蝶类幼虫、毛虫、蟋蟀、螳螂等昆虫,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分布范围

白腹黑啄木鸟在中国以内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泸水、丽江、澜沧江、勐海、勐养以及怒江和澜沧江之间的山地。中国以外分布于朝鲜、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繁殖方式

白腹黑啄木鸟的繁殖期为4-6月。营巢于树洞中。巢洞多选择在高大的死树和枯立木上,由雌雄亲鸟自己啄洞,洞口距地高多在4-15米。每窝产卵2-4枚,卵白色,大小为32-37毫米×23-29毫米。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亚种分化

(以上内容来自:)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白腹黑啄木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白腹黑啄木鸟已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

白腹黑啄木鸟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部、农业部1989年1月14日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保护动物。

白腹黑啄木鸟已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白腹黑啄木鸟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因此被评价为无危物种。

白腹黑啄木鸟在中国种群数量稀少。

2024年4月,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涧片区,工作人员拍摄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腹黑啄木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