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

更新时间:2024-07-31 23:35

淮西,即淮右。为一地域名称,宋朝在皖中和苏中设淮南西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称淮右,淮南东路称淮左,二者常被并称为两淮。淮南西路的属地包括:寿州(今安徽寿春)、庐州(今安徽合肥)、濠州(今安徽凤阳)、舒州(今安徽潜山)、和州(今安徽和县)、蕲州(今湖北蕲春)、光州(今河南潢川)、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六安军(今安徽六安)。淮西主要指安徽省的江淮地区。

中唐时期

唐初,唐王朝根据山川河流将天下分为十道,其中有淮南道淮西节度使原称淮南西道节度使(758年设置),又称淮宁节度使、彰义节度使,是安史之乱后割据的藩镇之一。817年,唐王朝平定吴元济后废除。淮西藩镇割据区域包括淮南道的西部和河南道一部分,并不仅仅是淮南道西部。

两宋时期

简介

宋至道三年(997)定天下为15路,淮南路为其一,治扬州。熙宁五年(1072)分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西路治寿州,以寿春府(治今寿县)、庐州和州舒州濠州黄州蕲州光州、无为军、六安军来属。

南宋建炎二年(1128),淮南西路移治庐州。

两宋淮南西路辖区基本就是后世人所指的淮西。宋亡后,淮西常常作为一个区域为后人所提及,尤其在明代。

南宋御三家

1127年靖康之难后,徽钦二帝被俘,北宋四大将门“折家、种家、姚家、杨家”灰飞烟灭。康王赵构南下重建宋朝,于1127年6月12日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后建都(行在所)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为了对抗金朝,南宋在前线选择了三个地区作为战区,便是东部的淮西战区,中部的京湖战区,西部的四川战区。这次后的岁月中,三大战区屡屡与北方的游牧王朝斗争,续命赵宋百年之久,而淮西、京湖、四川也被称为南宋御三家。淮西战区在南宋时期诞生了许多名将,例如“帅淮西无逾杜杲者”的杜杲

而整个淮西战区在南宋最著名的名将当属吕文德。随着孟珙杜杲余玠等南宋第一代抗蒙重臣相继去世,淮西大帅吕文德担当起南宋抗蒙的中流砥柱,成为了独当一面的主将。率领淮西军转战鄂蜀,参加了合州保卫战,宋廷亦下诏嘉奖淮西军“援蜀之赏未足酬功,今援鄂之勋尤为显著。”而作为淮西制置使的吕文德亦同时身兼京湖制置使、四川制置使,他的老上司,上一任淮西制置使李曾伯就评价道:“文德久董戎行,素负忠赤,声名在于敌国,勋绩著于三边”。这里面的三边指的就是吕文德同时征战于淮西、京湖、四川三地。

虽然在后来吕文德去世后,其弟吕文焕在襄阳投降蒙古,整个吕氏家族军事集团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倒向元朝一方,成为导致南宋灭亡的重要因素,但这无碍吕文德在淮西的影响力,后来明朝建国,明太祖朱元璋在为太子朱标选妃时,亦选吕文德后人吕本之女为太子妃,便是懿文太子妃吕氏,在靖难之役死于火灾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吕文德的后代在元末也是发光发热,如张士诚麾下的淮东军统帅吕珍便是南宋淮西军在扬泰驻军的吕保相将军后裔,被誉为“后来江左英贤传,又是淮西保相家。见说锦袍酣战罢,不惊越女采荷花。”另外朱元璋麾下的左副元帅吕文贵也是吕氏族裔,在淮西军和湖广军决战的鄱阳湖水战中,作为敢死队之一,驾驶装满火药、火具的小舟偷袭湖光水师,湖广军看到火光中的“吕”字旗惊呼“此乃吕大帅族裔!”遂将其团团包围,劝其投降,吕文贵见撤退无望,又不愿意投降,在舟上拔剑自刎。鄱阳湖之战结束后,朱元璋在康郎山下建三十六忠臣庙,吕文贵亦位列其中。

淮西军变

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八日,南宋军队原隶属刘光世所部的统制官郦琼、王世忠、靳赛等发动叛乱,杀死监军官吕祉等人,带领全军四万余人,并裹胁百姓十余万投降金人傀儡伪齐刘豫,史称“淮西兵变”。

兵变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在当时使南宋对金人和伪齐的军事前沿的江淮重地,突然处于防卫空虚的状态,而且成为后来南宋对金人战略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尽管此后不久金人废掉了刘豫伪齐政权,丧失了一支重要的辅助力量,但因为兵变给高宗政权造成的消极影响远未消除,致使南宋方面失去了一次极为宝贵的,也是极为可能的收复故土的历史机会,更令后世史家为之扼腕长叹。

采石之战

采石之战,是南宋淮西战区阻击金人南下的关键战役,南宋文臣虞允文临时接掌淮西军军权,率领军民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阻遏金军渡江南进的江河防御战。 使金军未能如愿从采石矶渡江南侵。

端平入洛

端平入洛,是指发生在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在联合蒙古灭金国后,由淮西战区单独出兵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的一次军事行动。由于粮草不济以及缺少骑兵等原因,最终被蒙古军大败而退回原来的防线。此次行动成为了蒙宋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也是此后淮西多次和蒙古对峙的一起源头。

淮西之战

淮西之战是指元至元十年(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至十二年(宋德祐元年,1275年),在忽必烈灭宋之战中,元军多次进攻淮西,牵制宋军的作战。淮西军先胜后败,无法阻止蒙元南下,南宋很快就在临安遗恨以及崖山之殇中覆灭。

元末明初

简介

历经了宋元几百年,淮西已经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区域的名称,大体指的就是宋代淮南西路范围,包括今天安徽省中部(庐州、舒州、寿州、濠州和州),湖北省大别山地区(黄州蕲州),河南省淮河以南地区(光州)。

进入了明朝,淮西虽然不再作为一个行政区而存在,融入了南直隶。但淮西这一称谓依然常常为人们所提及。如出身濠州钟离的朱元璋,就是世人皆知的“淮西人”。明代很多文献也常常用到“淮西”这个词。为何已经消失的行政区划在明朝反而更加声名大噪,这是因为在元末明初,淮西人迎来了自己“将星如雨,天下会武”的巅峰期。

大明加冕者

朱元璋发家于淮西濠州钟离,崛起于元末割据之际,形成于明朝肇建之中,是朱元璋赖以建立明朝、统一南北的核心力量。淮西军的作战方式以不合常理著称,徐达在太原和兰州不讲理的夜袭把王保保打的怀疑人生,常遇春在湖州的旧馆大回头让追击的吕珍变成被追击的一方,廖永忠在四川上演了陆上行舟直捣重庆,傅友德在云南利用大雾声东击西强渡白石江。在长达数十余年的创业过程中,淮西将臣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绩卓著,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

称霸长江中下游

在淮西军征服长江中下游的一系列战役中,数鄱阳湖水战的意义最为重大,这是淮西人和湖广人争夺江西的决定战役,此役巢湖水师彻底摧毁武昌水师,淮西军也成功击垮了头号劲敌湖广军。这导致原本南方各军阀实力最强的湖广军从此显得无足轻重,而淮西军则锐气更甚,很快就称霸整个长江中游,并北伐将蒙元驱逐出中原,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通过一系列战役征服整个中国,淮西人的铁骑北至漠北,南抵云南,东到辽东,西达河西,最终建立了最后一个汉族大一统王朝-大明帝国

北伐收复中原

朱元璋大致扫平南方群雄后,为了彻底推翻元朝,乘红巾军基本摧毁元主力军的有利时机,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人北伐。朱元璋军由淮河黄河,连克寿光临淄高苑等地。山东诸州县尽为朱元璋军所有。洪武元年(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建明。淮西军易帜大明军。四月,明军完全夺取中原,七月又克通州,元顺帝只得携带家眷及宫廷官僚北走上都,继续元室的统治,史称北元。八月二日,徐达师入大都,北伐取得了彻底胜利,元朝灭亡。并在此后西征,并在太原和兰州两战共计歼敌18万。淮西军亦成功收复了沦陷432年的燕云,沦陷339年的河西,沦陷478年的辽东。做到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值得一提的是:徐达北伐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南向北的统一。

明朝成功统一

因为北伐也算是比较顺利,也使得淮西军在南方的作战可以顺利展开,开启了两线战争。汤和负责消灭浙东的割据势力,胡廷瑞负责攻取福建。另外广东和广西方面是交给了廖永忠、杨璟等人。而意义最为重大的则是傅友德攻取四川、云南,标志了明朝统一战争的全面胜利。

淮西勋贵

元末农民战争中,朱元璋利用淮西集团的力量,登上了明代皇帝宝座。当政权取得之后淮西勋贵的一些不法之事也逐步暴露出来,这些“茅土之颁”的功臣,迅速由农民转化为全国性的大地主,他们拥有私人武装,收有义子,养有大量的奴仆,并与各地驻军(卫所)的军官有密切联系。[8]而朱元璋又鉴于胡惟庸案蓝玉案担心不法勋贵危害国家,千方百计打击、迫害淮西集团。这种政治思想和态度,实质上是朱元璋出于无奈的表现,也是狭隘的农民思想和封建专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淮西功臣集团在明初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群体政治地位的动摇是明初政局动荡的重要诱因。 同时,对明初政局的多重影响是由其政治角色的矛盾性所决定的。淮西功臣集团的兴起,发展到灭亡的过程,折射出历代开国元勋相同的发展轨迹。而朱元璋有意定都凤阳,除了朱元璋的家乡观念有意定都濠州之外,为了进一步取得淮西官僚集团的支持也是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