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高龙

更新时间:2022-06-25 13:21

龙,是中华民族图腾的象征。在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春节、正月十五舞龙灯的习俗。汉阳高龙起源于唐代,盛行于汉阳区江堤乡、永丰乡及蔡甸区部分地区,这些乡的很多村镇都时兴舞高龙,从未间断。高龙的舞法与其他龙灯不同,属于竖式舞法,舞高龙场面宏大、气势壮观,其扎制、开光、焚烧抢福等过程独具特色。2008年,汉阳高龙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汉阳高龙民俗文化始于1300多年前的唐代,并在武汉市的汉阳、蔡甸等地流传。汉阳高龙因独特的造型、独特的表演艺术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名扬全国。汉阳高龙独树一帜,舞法与其他龙灯不同,属于竖式舞法,舞高龙场面宏大、气势壮观,其扎制、开光、焚烧抢福等过程也颇有特色。

历史传说

古时,汉阳永丰、江堤,蔡甸均属云梦泽,当地人多以唐时从都城西安迁徙到云梦泽的后人自居。传说中,高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的唐朝。

唐朝贞观年间,中原遇上大旱,西安城百日无雨。于是,皇帝李世民自恃“真龙天子”上书玉帝求雨,玉帝遂要求龙王按照“西安城内三寸,城外四寸”降雨。但身在天庭的龙王却故意让雨反着下:城内四寸,城外三寸,一时间西安城内洪水泛滥。玉帝龙颜大怒,下令立即斩杀龙王,由道家出身的魏徵奉玉旨监斩龙王。

龙王无奈,向相士求救,相士指点他向太宗李世民求情。于是,李世民急宣召魏徵进宫伴驾奕棋,帮助龙王逃过午时之劫。哪想,君臣奕棋之时,魏徵忽然伏桌而睡,仍在梦中斩杀龙王为数段,向天庭缴旨。

当时,李世民见魏徵睡得满身是汗,气喘吁吁。于是传旨为魏徵扇凉。不想当时魏徵正追龙王不得,得李世民三扇之助,一手抓住龙王,龙王被斩杀。

后李世民遂下令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祭祀龙王。因为龙王被斩,于是民间就将龙身断作13节,称为十三太保;因为魏徵是道家出身,于是每节龙身上就画上八卦等图案。以后,高龙就逐渐成为了人们在春节时祭祀、庆祝的一种活动了。

制作过程

武汉高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属切割式结构。从扎制框架开始就讲求篾竹工艺的完整性,在色彩的选择上,高龙以红色、金黄色、白色为主调。制作材料主要是竹篾、皮纸、细纱布、彩纸等,精工扎制、裱糊而成,要经过选材备料、火烤校正、量尺钻眼、扎灯筋、穿龙衣等步骤。

形状特征

舞法特点

汉阳高龙的舞法,与中国所有的龙灯舞法不同,属于竖式(立式)舞法。

口衔齿举露峥嵘,

疑似金鳞曜夜空。

绝技已传千载后,

汉阳元夜送高龙。

传承发展

高龙博物馆

武汉市汉阳区鲤鱼洲有四五个渔业村,是汉阳高龙的主要流传地。这四五个渔业村经“村改居”合并而成江欣苑社区后,致力于传承高龙传统民俗,先后组建了高龙博物馆、高龙制作传承培训部、高龙生产制作部、高龙表演培训部等,还有10多支舞龙队,老中青传承人达300余人,常年开展活动。2012年起,又以高龙为基础,将武汉及周边的几十个非遗项目引进社区,为传承人提供优惠条件,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园,为社区民众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勃勃生机,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兴趣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

高龙博物馆外观是一幢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展厅内面积近500平方米。不仅陈列着国务院给汉阳高龙颁发的国家级非遗证书,还通过弧幕带水投影和3D科技,向观众形象展示高龙的起源和传说。漫步展厅,栩栩如生的真人蜡像,生动还原了高龙制作的场景和高龙开光祈福盛况,游客可以通过触屏游戏方式,模拟参与高龙的制作和高龙绝技演示。

弘扬光大

1978年,汉阳高龙经过三十多年无数次的表演,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创新与发展,技巧有了丰富与提升,表现难度也不断加大。

1997年9月,武汉市第五届运动会开幕式由汉阳区承办。高龙被搬上大型文体表演的舞台,从内容到形式加以创新,由原来一条高龙独舞,变成5条高龙共舞,并配以汉调锣鼓伴奏。当时编导设计了一场《巨龙展风采》的篇章,表演场上,高龙分水双流而出,托、举、扫、旋,似游龙翻云搏雾,气势恢宏,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从此,汉阳高龙名声大振。

1998年,湖北电视台制作的《荆楚风韵》,特邀汉阳高龙参加表演录制,并由央视对外文艺台专辑录播。

山花奖

2008年,武汉高龙被国务院授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