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枯拉朽

更新时间:2024-08-29 11:25

摧枯拉朽(拼音:cuī kū lā xiǔ)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异姓诸侯王表》。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异姓诸侯王表》:“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摧枯拉朽”。

成语典故

东晋永昌元年,镇东大将军王敦兴兵反叛朝廷。起兵时,王敦曾劝说当时的安南将军、梁州刺史甘卓同往。甘卓迫于王敦的淫威答应下来,但到了出发那天,甘卓却没有到,只派了一个名叫孙双的参军到武昌来,反劝王敦不要反叛。王敦故作惊讶,对孙双说:“甘将军没有明白我上次和他谈论的意思吗?此番发兵,只是去清除皇帝周围的坏人,绝无他意。”孙双回禀甘卓,甘卓仍然拿不定主意。

这时,湘州刺史司马承派主簿邓骞来到襄阳,动员甘卓忠于朝廷,讨伐王敦。甘卓的另一个参军李梁极力奉劝甘卓伺机而动,如果王敦取胜,他必将重用甘卓;如果王敦不胜,朝廷也会重用甘卓,让他起兵平乱。这样,无论哪一方取胜,甘卓都没有亏吃,只会得到好处,因此不能轻易兴兵决战。

邓骞反驳李梁,指出如果甘卓脚踩两只船,必招祸患。邓骞分析说:“王敦兵马不过万余,守卫武昌的不足五千;甘卓的军队二倍于敌,进军武昌定能取胜。”

邓骞又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原文是这样的:“溯流之众,势不自救,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意思是说:“逆流而上的敌人,奋力划船以保不翻船还来不及呢。将军您进军武昌就像毁灭枯草、折断烂木头一样轻而易举。”可是甘卓仍然犹豫不决。

结果王敦挥师东下,见甘卓不来响应,又派参军乐道融去襄阳,进一步劝说甘卓起兵。不料乐道融并无反叛之意,反而劝甘卓起兵讨伐王敦。甘卓这才下定决心,调兵遣将,攻打王敦占据的石头城。王敦得知甘卓率军前来讨伐,惊恐万状,急派甘卓的侄儿面见叔父,请求和好。都尉秦康劝说甘卓要忠于朝廷,切莫姑息养奸。但是,甘卓年老多疑,优柔寡断,不听秦康的正确意见,竟然回师襄阳了。后来,襄阳太守周虑等人与王敦勾结,将甘卓暗害了。

成语寓意

能够摧败腐朽的旧事物,靠的是力量的积聚,靠的是足够的揭天掀地的能量。一个国家如果能量足够,可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人如果能力足够,工作上可以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成语告诉人们,力量的积攒是摧枯拉朽的源泉。生活中,无需恼怒生活的不公平,不要埋怨命运的不垂怜,造成窘境的只是自己不够强大。因此,要做的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己的“巨人”。

成语运用

“摧枯拉朽”指催拉朽枯的草木;比喻轻易地摧毁腐朽势力。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弇传》:“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

唐·房玄龄晋书·甘卓传》:“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

元·脱脱宋史·曹彬传》:“以国家兵甲精锐,翦太原之孤垒,如摧枯拉朽尔。”亦作“摧枯折腐”。

成语辨析

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摧枯拉朽”和“势如破竹”意义相近,两者都能用来形容不可抵挡的气势和很顺利地摧毁敌人的势力;区别在于“摧枯拉朽”也强调毫不费气力,用于比喻打垮腐朽势力速度很快;“势如破竹”只强调节节胜利,不可阻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