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门

更新时间:2022-05-11 16:53

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为当时孔庙的大门。“弘道”为清世宗据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语命名并书写匾额。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门下有元碑两块,东四棱碑为“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史料价值很高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是1966年移入孔庙保管的。

典故

“人能弘道”,说明了人在历史发展、历史创造中的主观能动性。原来,南宋时这里是一片桃林,还留下了一个反映朱熹小时候勤学苦练的《半亩方塘二度桃》的传奇故事呢!据说朱熹五岁时,就已通晓《孝经》大意,从小立志崇圣传道,在书上题曰“不如是,便不成人。”六岁仲春时节的一天清晨,朱松推开西厢的窗户,深深地被满园春色所吸引,便嘱朱熹抄写唐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由于朱熹无意间的粗 心,把桃花之“桃”字写成了“挑”字,写好之后拿给了父亲眉批,朱松很严肃地批评了他,并当场将诗词大意讲给朱熹听。朱熹很受感动,立即主动向父亲请求重写一千个“桃”字。这时窗外雷声大作,风雨交加,把满园的桃花都打落在地。而朱熹不为外界所干扰,仍专心致志地在抄写。朱熹的这种精神感动了上苍,当朱熹一千个桃字写好之后,满园的桃花又重新盛开了。这个故事世代相传、家喻户晓,对尤溪的莘莘学子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是非常大的。

人文历史

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成为二门。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石柱木构。清初名“天阶门”,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此门高9.92米,长17.28米,宽8.96米。阔五间,深2间,3门,单檐歇山顶,灰瓦绿边,七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拱。梁枋肥宽,平板枋高狭,均呈清代特点,只有外檐八角石柱侧角升起,当是明代遗物。

“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原意为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能总结阐发前人之道而成为圣人。此处借“弘道”二字,赞扬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集先圣先王之大成,成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另有一层意思是说人们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门,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才将是前途无量。(孔子认为,人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能主动地、逐渐地认识原来未被人知的各种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原理,是之谓“人能弘道”;而万事万物的规律和原理是无意识的客观存在,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它只是被动的被感知,被感知得多少,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发挥的程度,是之谓“非道弘人”。)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观点,反映了他的人本思想,具有唯物辩证的成分。

道门下原有石碑两幢,东碑是元代刻成的“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在元代以前的历史沿革概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西碑是元代“处士王先生墓志铭”,颇有书法价值。二碑发现于曲阜城东旧县村,后移入孔庙。现移至于汉魏碑刻馆保存展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