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更新时间:2024-06-01 08:53

序曲,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器乐体裁。特指歌剧、舞剧、其他戏剧作品,以及声乐套曲和器乐套曲的开始曲。序曲的特点是预示剧情或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在音乐情绪上感染听众或观众。

发展历程

巴洛克时期

1607年,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创作的歌剧《奥菲欧》在开演前出现了一首由管乐器演奏的托卡塔,这是最早的歌剧序曲。

17世纪末叶至18世纪上半叶,序曲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由法国作曲家吕利创立,结构为慢的引子部分和快的赋格式部分构成,最后以短小的柔板部分结束,或返回到慢的引子材料。这样构成慢-快-慢三个部分。此种类型的序曲成为法国式序曲。另一种类型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歌剧乐派代表人物亚历山德罗·斯特拉德拉和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确立,称为意大利式序曲。意大利式序曲两端是复调的快速部分,中间为慢的歌唱部分。快慢顺序与法国式序曲相反。

18世纪上半叶,法国序曲除了继续在歌剧和康塔塔之前使用,还应用于组曲。例如巴赫为羽管键琴写的6首组曲中的第4首组曲。

从作曲家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格鲁克开始,歌剧序曲常具有暗示剧情的作用。例如歌剧《伊菲姬尼在奥利德》中,序曲与歌剧有着密切的主题联系。格鲁克的歌剧《阿尔切斯特》序曲在情绪,戏剧性的形象和戏剧张力方面都体现了歌剧的内容。这一序曲采用古奏鸣曲的曲式结构。

具有暗示剧情的序曲除了应用在歌剧中,也出现在了戏剧中。例如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歌德的戏剧《艾格蒙特》、柯林的戏剧《科里奥兰》所作的序曲;门德尔松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所作的戏剧等。

古典主义时期

近代序曲的创作是从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开始的。莫扎特的歌剧序曲以表现歌剧的气氛为主,不强调表现戏剧性及戏剧矛盾的冲突。莫扎特的歌剧序曲,常采用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例如《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那》《伊多梅纽斯》《费加罗的婚礼》。采用完全奏鸣曲式的有《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的序曲。

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序曲多为戏剧性序曲,多采用奏鸣曲式。例如,《艾格蒙特》序曲与《科里奥兰》序曲。贝多芬在1814年创作的《菲岱里奥》序曲,进一步将这一体裁提高到交响乐的水平。尤其是其中的《莱奥诺拉》第三序曲采用完全奏鸣曲式的结构,不仅概括了歌剧的内容,而且表现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更为深刻。

浪漫主义时期

19世纪的许多其他作曲家也用传统的序曲结构手法和形式进行了创作。例如采用歌剧主题,概括歌剧内容的有威廉·理查德·瓦格纳的《黎恩济》序曲、《汤豪舍》序曲、《纽伦堡名歌手》序曲与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等。表现歌剧总的气氛的有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的《绢梯》、贝里尼的《凯普莱特与蒙太古》《诺尔玛》以及多尼采蒂《军中女郎》等。

此外,还出现了一种集锦式的结构。这是一种不强调再现的功能意义,将歌剧中一些精彩的主题组合起来并进行展现的结构。例如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瓦格纳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

19世纪初叶以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序曲,它既不是歌剧的开场音乐,也不是器乐作品的开始曲,而是一种独立的、专为音乐会演奏而作的管弦乐作品,被称为音乐会序曲。例如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是一首标题性序曲。约翰奈斯·勃拉姆斯的《学院节日序曲》,是一首纪念性的音乐会序曲。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涌现出一批规模不大的,大多为非奏鸣曲式的歌剧前奏曲式引子。例如威尔第《假面舞会》《唐卡洛斯》《阿伊达》《法尔斯塔夫》瓦格纳《罗恩格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多尼采蒂《拉美莫尔的露琪亚》等。

20世纪

20世纪的序曲较多是音乐会序曲。例如普罗科菲耶夫为17件乐器而作的序曲、《俄罗斯序曲》,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等。

主要分类

第一,歌剧、舞剧、电影等开始前演奏的器乐曲,被称为序曲或开场乐,例如《费加罗婚礼》序曲。第二,音乐会序曲以体裁的意义而存在,在音乐会中独立演奏,只有一个乐章,通常为标题性音乐。例如《轻骑兵序曲》《1812序曲》。第三,话剧配乐中的序曲,如《仲夏夜之梦序曲》等。

结构特点

17、18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和“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19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们经常用序曲创作独立的音乐会序曲,结构大部分是奏鸣曲式,而且有副标题。

代表人物

以上代表人物参考资料来源:

体裁影响

在音乐历史上,序曲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即它是19世纪重要管弦乐——交响诗的前身。例如,李斯特为纪念歌德诞生一百周年而创作的交响诗《塔索》,是由歌德的同名戏剧《塔索》的配乐序曲发展而成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