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升

更新时间:2024-08-07 18:54

帅升,是现存史料范围内倭国(日本)最早的王。《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人物生平

永初元年(107年),帅升等献上生口160人,希望请求邓太后的召见。此时帅升出使中国的目的,较为常见的说法是日本仍有三十多个小国在相互征伐,而谁能更多地得到从中国传来的青铜器、武器、农具和生产技术,谁就能形成更大的势力,如果能直接受到中国的册封,政治上的地位则会更高。

帅升的来朝,表明了东海航线已直接将中日两国政府紧密联系起来,日本则作为东汉帝国的一个附属国存在于世。

身份考证

据史料记载,倭人有“百馀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可见汉魏时代日本列岛上存在众多以农村公社为组成单元的小国,如邪马台、奴国、伊都国等,帅升为其中哪一国的国王,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

末卢国王说

内藤湖南认为,帅升是日本末卢国的国王。关于“倭国王帅升等”这一表述, 本居宣长注意到, 唐代通典将其记录成了“倭面土地王师升等”。由此, 在日本引起了对该时期这一倭国实体的探究热潮。内藤湖南在研读通典以及根据《后汉书》著成的各类书籍之后, 最终将“倭国王帅升等”确定为“倭面土国王帅升等” , 倭面土国即为倭人的面土国 (即末卢国, 在今佐贺县唐津市一带) 。由于一国只能存在一个王, 所以文中的“等”字既说明面土国不是统一的日本, 也表明面土国王帅升是作为九州北部众多“小国”的代表向中国朝贡的。献上的生口数量之多, 也从侧面印证了参与朝贡的国家不可能只有面土国。由此可以推断, 由数“小国”组成的部落联盟共同体已经成为当时日本的社会组织形态。早期部落联盟之间的纽带是非常脆弱的, 各部落依据自身实力的升降, 交替成为与中国往来的代表。与此同时, 凭借中国王朝的册封提升和巩固对整个部落联盟的统治权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 “生口”是从自由民中分化出来的非自由民, 奴隶的出现说明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伊都国王说

川本芳昭认为,帅升是日本伊都国的国王。因为在永初元年(107年)这一时间点上,倭国王帅升的势力就达到了能够通过海路献上多达曹魏时期卑弥呼女王所献十人的十六倍的生口。在二世纪初期的阶段中,日本列岛内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势力。而伊都国所在的三云遗迹,出土过很多来自汉王朝的文物,与冈本遗迹(奴国国王墓)的时代均相当于弥生中期的后半段。而在三云遗迹中还发现了金铜制的四叶座装饰金具,柳田康雄认为墓主人的死讯在传至乐浪郡后,汉帝国下赐了这些物品,并推测存在掌握了与中国交涉权的伊都国。从弥生中期至后期,奴国与伊都国之间处于怎样的关系不甚明了,现阶段学者认为这两国交替担任了以九州北部为中心的诸国联合体中的首席,伊都国在一世纪末占据了优势地位。史料记载“伊都国,世有王。”伊都国从三云遗迹的时代开始,就已经与大陆建立起稳固的联系。虽然倭国的霸权掌握在邪马台国手中,但伊都国世代存在“王”的这一点显示出即使到三世纪的阶段,伊都国仍作为一股强有力的势力而存在。当考虑到以上的情况,来探讨前述倭国王帅升与伊都 国间的关系的话,就可以推测伊都国王的谱系很可能源自 《后汉书》中所见的倭国王帅升。

其他观点

从《后汉书〉称“倭国王帅升等”可知,帅升还可能是一个更强大的国家联盟的共主,其盟国可以以他为代表朝见东汉王朝。从帅升等倭王共派一百六十个“生口”(应该是怀有一定技艺的奴隶)的数字来看,一个弥生中期的以农村公社为依托形成的小国是不大可能一次派出这么多身怀技艺的奴隶的,这也说明了帅升带来的“生口”实际来自他统辖下的众多小国。

帅升既然有上述特权,依《三国志》“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住七八十年”,其中“其国”极有可能指帅升统辖下的九州岛小国联盟,而帅升是否为当初强大的奴国国王,并不可知。

身后事宜

在帅升之后,倭国经历了较大的政治变动,本州的大和国急剧膨胀,形成统一日本之势,而九州岛的列国联盟逐渐式微,最后由大和国完成日本的统一。《后汉书〉“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就是指这段大和与九州对抗的历史,“无主”说明大和与九州列国联盟的势力势均力敌,大和尚未占据压倒性优势。而为史籍津津乐道的倭女王卑弥呼,在这段纷乱后粉墨登场。虽然统称她为倭王,但是显然她首先是大和国的王,她被“共立”,说明她治下的大和国已经统一了中国最早认定的倭地九州。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