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贺氏

更新时间:2023-07-21 22:06

大贺氏:唐代契丹世选联盟长氏族。契丹八部在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联盟,历任联盟长均由大贺氏贵族中选举。唐贞观二年(628),大贺氏联盟长摩会向唐朝贡,接受唐朝颁赐的旗鼓。二十二年,唐在契丹设松漠都督府,以大贺氏联盟长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氏。万岁通天元年(696),大贺氏联盟长李尽忠起兵反唐,败死。此后,契丹依附于突厥。开元三年(715)再次依附唐朝。十八年,联盟军事首长可突于另立别部长,大贺氏联盟消亡。

部落简介

大贺氏部落联盟经历约100年,仍分八部。《新唐书·契丹传》载,唐朝达稽部峭落州,绝便部为弹汗州独活部无逢州芬问部羽陵州,突便部为日连州芮奚部徒河州坠斤部万丹州,伏部为匹黎、赤山二州。从名号上看,大贺氏八部名称与古八部无一相同,若联系州名分析,大贺氏八部中有四个部所在的州名与古八部中四个部名是相同的,即羽陵州与羽陵部,日连州与日连部,万丹州与悉万丹部,匹黎州与黎部。虽尚不能断定居住上述四州的芬问、突便、坠斤、伏等四部,是否古羽陵等四部的改名,抑是别部迁居其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无论属于上述情况中的哪一种,大贺氏八部的成员决不会与古八部完全相同。因为前已谈到,大贺氏部落联盟的形成,是在契丹人累遭强邻攻击,成员多次被掠和迁徙,部族严重受创后出现的,旧史已述其“部落离散,非复古八部矣”。在大贺氏联盟八部之外,在幽州。营州界内还散居一些契丹人,《旧唐书·地理志》提及的有乙室革部落等。

统治地域

大贺氏时期的契丹地域,“东与高丽邻,西与奚国接,南至营州,北至室韦”。与前述古八部时期的活动区域大体相同,即东达辽河,西至吐护真水(今老哈河)上游与奚族地相邻,南抵今辽宁省朝阳市北约100里处与营州地连接,北在今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与室韦为邻。在这个区域内,他们“逐猎往来,居无常处”,仍然过着游牧、狩猎生活。这一时期的社会组织,比古八部时期前进了一步,即在八部之上有部落联盟。联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各部对外的军事活动,平时的生产和生活,还是由各部和氏族独自处理,所谓“若有征发,诸部皆须议合,不得独举。猎则别部,战则同行”。

政治体制

7世纪上半叶以后的契丹人,既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民族存在和发展着,同时他们又已成为唐王朝统治下的臣民;大贺氏联盟的“君长”和各部部长,既是契丹人的最高首领和各部酋长,同时他们又分别为唐代都督府与州的都督、刺史。“君长”世系,《辽史》参取两《唐书·契丹传》在其《世表》里列出10汗名(一说9汗),似也未全包罗进来,因为其中6汗均在唐开元年间在任,且为同一辈人。

历史发展

10汗序列为:咄罗摩会、屈哥、阿不固、李尽忠失活娑固郁于咄于邵固。今作简略介绍。藉以了解大贺氏时期政治历史发展变化及与唐王朝的关系。如其中的咄罗,是见于史册的第一位大贺氏“君长”,于623年(唐武德六年)向唐献名马、貂皮,开始了与唐王朝的往来;摩会于629年(唐贞观三年)朝唐,唐“赐鼓纛”,从此“鼓纛”成为契丹君长权力的标志;唐朝于648年(贞观二十二年)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使持节都督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赐姓李;李尽忠任松漠都督时,因唐营州都督赵文翙屡“侵侮其下”,于698年(唐万岁通天元年)举兵反唐,“自称无上可汗”,契丹君长称“可汗”自此始(由于这一事件,契丹附突厥近10年);714年(唐开元二年,一作三年),失活率众脱离突厥归唐,唐玄宗李隆基“赐丹书铁券”,隔二年,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又封宗室外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失活;娑固以失活弟继兄官爵,其“衙官”可突于(于一作干)骁勇,又得众心,娑固谋除之,事泄,娑固逃奔营州,唐出兵相助,为可突于所败,娑固于720年被杀,自此,契丹族内部为争夺权位,互相残杀长达10余年;可突于杀娑固后,推娑固从父弟郁于为主,旋郁于遣使入唐谢罪,唐于722年“以慕容氏为燕郡公主”妻之;咄于在兄郁于病故后代统部众,725年咄于复与可突于相“猜阻”,惧,与燕郡公主同奔唐不还,可突于立李尽忠弟邵固为主;邵固立,奉行亲唐政策,唐亦“又封皇从外甥女陈氏为东华公主”妻之;730年(开元十八年)邵固又被可突于所杀。至此,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告终,遥辇氏代之而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