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学派

更新时间:2021-10-19 21:03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年)是现代最有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凯恩斯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形成

凯恩斯的生平和著作

1883年6月5日

出生于英国创桥城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尼维尔·凯恩斯(Nevme Keyne6)是剑桥大学有名的伦理学家和经济

学家,母亲在剑桥任过治安推事、市参议员和市长。

1902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

1906年10月文官考试发榜,凯思斯名列第一。

1908年凯思斯回剑桥大学任讲师。

1913年又应聘担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

1919年获剑桥大学皇家学院院士资格。

1923年出版了《货币改革论》一书。

1936年出版了《通论》。

1946年去世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 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後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後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後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凯恩斯经济学的创立过程

主要体现在著名的凯恩斯“三部曲”,即1923年出版的《货币改革论》、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1936年出版的《通论》之中。

《货币改革论》

是针对英国当时已陷入经济慢性萧条初期阶段所提出的救治方案面写成的理论著作。

书中体现的凯恩斯的政策、主张与新古典学派虽然有所背离,即增加了金融调节的因素,但整个理论基础仍未越出旧的传统框架。

《货币论》

这是在英国漫长的经济萧条情况下,凯恩斯进一步提出的“新”型的货币调节方案。:

第一,已将过去笼统的货币数量细分为各种不同的货币项目;

第二,已将过去单一的银行存款纲分为个人收入存款、企业的商业存款和储蓄存款,其中储蓄存款的流通速度等于零,因而其影响可以略而不计;

第三,已将过去的产品数量细分为消费品和投资品

第四,相应地已将过去统一的支出,细分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第五,已将过去统一的物价水平细分为消费品物价水平和投资品物价水平;

第六,已将过去单一的利润细分为企业家正常收入和“意外利润”;

第七,已将过去单一的利息率细分为自然利率市场利率

第八.已将过去储蓄与投资必然相等模式改为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并将二者的矛盾与均衡视为新型货币调节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九,已将过去单一的均衡条件细分为三:

一是产品的价格等于生产费,“意外利润”等于零;

二是储蓄与投资相等;

三是自然利率与市场利率相等。

《通论》

这是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从1929年开始爆发了空前严重危机和国家干预经济已提上议事日程的情况下,凯恩斯所提出的以财政干预为主导的需求管理方案。

《通论》型救治方案最主要的特点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兴办公共工程。认为这既可增加社会需求,缓和生产过剽的危机;又可增加就业岗位,缓和失业的矛盾。这种救治方案的提出是有一个长期的逐步形成和完善过程的。

他在1929年最初赞成国家兴办公共工程投资的主张时,并无深刻助理论基础,而要在理论上求得完善,必须解决两个理论前提:一是乘数原理,二是消费函数理论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就业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

一、充分就业的含义

凯恩斯承认有三种失业。

所谓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性或暂时的失调而偶然出现的失业。

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客观上有工作岗位,但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愿去就业所造成的失业。

所谓非自愿失业,是指由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足,以致不足以使生产吸收愿意工作的人去工作而造成的失业,因此,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

二、有效需求原理

这是凯恩斯用以分析失业原因的理论。

在凯思斯看来,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通常都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的原因则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所谓有效需求,首先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其次,更重要的是就决定社会就业水平而言,乃指与社会总供给相一致的社会总需求

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呢?

凯恩斯认为,这是由于存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决定的。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msume)递减。按照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一个社会消费数额的多少取决于该社会的收入(Y)与消费倾向(Pc)。消费倾向是指消费(c)与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PC=c/Y

第二,资本边际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递减。所谓资本边际效率实质是预期的利润率。它取决于资本供给价格与资本预期收益,与前者成反比与后者成正比。

第三,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又称灵活偏好(nimble preference),是指人们总想保存一定量的、方便使用的现钱,以便应付日常开支、意外开支和投机活动的需要。凯恩斯认为,这三种对货币需求的动机是人们不易变更的心理因素,它们决定了人们的流动偏好程度,从而决定了对货币需求的多少;利息则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这种流动偏好的报酬。

当利息率低到一定程度时,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弹性便无限大,这时无论货币供应量怎样增加,投资者也不会去投资,而是将货币保存在自己手中,即增加了投机性的货币需求。这被称为“流动陷阱”(liquidity trap)。

凯恩斯的其他主要经济理论

一、经济危机理论

凯恩斯从有效需求理论中进一步推论出,资本主义经济必然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结论。他认为,由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而必然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就意味着必然出现非自愿的失业和经济危机,而且危机还是周期性地出现,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循环运动中。

二、投资乘数理论

投资乘数(investment multiplier)理论,是凯恩斯用来渲染和加强他的有效需求原理的意义和作用的一种理论,因而是他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中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投资乘数,是指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的增加。

k=1/1-r

三、利息理论和工资理论

凯恩斯以自己的利息理论和工资理论为依据证明,资本主义自动实现充分就业是不可能的。

(一)利息理论。凯恩斯的利息论是以“流动偏好”为基础的。他认为利息是人们放弃流动偏好的报酬。

这就否定了传统的以“时间偏好”为基础的“时差利息论”。

(二)工资理论

凯恩斯与传统经济学的关于工资率具有充分

伸缩性的论点相反,提出了所谓“工资刚性”(wage rigidity)的见解。

传统经济学以工资率的充分伸缩性为依据,断言劳动市场可以自动趋向充分就业均衡。凯恩斯则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货币工资是具有下降刚性的。因为降低货币工资要遭到工人反抗,

特别是在工会力量增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因而降低货币工资很困难;再者降低货币工资,对个别企业来讲虽可起到刺激投资的作用,仅就全社会来看,却意味着降低社会总需求,这就会位市场萎缩、投资减少,从而失业增加;

同时因社会需求减少,产品价格下降。如果货币工资与物价同步下降,

实际工资也不可能下降,或者下降较小。所以,不能以降低货币工资来增加就业。

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衰退时,应当通过降低工资的办法来提高“资本边际效率”,以到激投资,摆脱困境。但是他又认为不应直接降低货币工资,而需通过通货膨胀,提高物价的办法来降低实际工资

这样既可以刺激投资,又可以使工人因产生货币幻觉而不致群起反抗。

四、物价理论

凯恩斯认为,物价理论是分析货币与物价关系的经济理论

目的在于探索当货币数量变动时,物价弹性将作怎样的反应。

由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而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不能没有货币的作用,

因而就不能不对货币的作用,特别是它对物价的影响进行分析。

因此,物价理论乃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中的又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货币经济理论

凯恩斯的物价理论是把货币论与价值论结合起来的货币经济论或生产货币论。在方法论上,它与传统物价论的“两分法”是相对立的。

(二)半通货膨胀论(semi-inflation)。

凯恩斯关于货币数量论的结论,是为了简便说明问题而以一系列假定条件为前提推论出来的,因此,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凯恩斯认为,现实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因此,他接着又考察了由货币数量变动到物价变动之间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复杂因素,从而建立起他的“半通货膨胀论”。

先考察由社会需求变动到物价变动之间可能产生的复杂因素,主要有:

第一,有效需求的改变并不与货币数量的改变成同一比例。

第二,由于资源的性能并不一致,所以当就业量逐渐增加时,报酬将递减,并非不变。

第三,由于资源并非可以互换,所以有些商品已经达到供给无弹性之境,而有些商品则尚有失业资源可供生产之用。

第四,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以前,工资单位即有上涨趋势。

第五,边际成本中各生产要素的报酬。并不以同比例改变。

应当看到,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理论,最多也只能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矛盾有一定延缓作用,而不可能解决其根本问题,甚至还可能进一步加深矛盾。特别是这种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的,因此,如果不顾国情,把“半通货膨胀理论”,照搬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显然是不恰当的。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和社会改良主义

政策主张

针对30年代资本主义严重经济危机和大批工人失业的局面,凯恩斯政策主张的主要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克服经济危机。

这是以他的上述就业理论为依据的。

凯恩斯认为,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财政政策,二是运用货币金融政策

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在经济衰退时,应扩大政府开支和实行减税。他特别强调政府举债支出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要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影响利息率的变动来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

例如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贴现率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措施来影响利息率。

凯恩斯虽然提出了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办法来调节社会需求,但他更注重财政政策的作用,认为货币政策只起辅助作用。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二者相互配合采用,在经济衰退时期,实

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扩大社会需求;在经济高涨时期,则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除了财政、货币政策外,也提出了一些对外经济政策的意见。他认为在对外经济方面应保持贸易顺差。

社会改良主义

凯恩斯以有效需求论为依据最后又得出了社会改良主义的结论。他称之为是从《通论》中引出的社会哲学。因为他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原因归结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并且认为这不仅直接导源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也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分配不公。

如何解决财富与所得的分配不公问题,凯思斯提出了两方面的设想:

(一)加强对富人直接税的征收。凯恩斯根据历史经验,认为这是消除分配不均的一个好办法。

(二)消灭食利者阶级。凯思斯根据自己有效需求理论和投资理论,认为妨碍投资引诱的主要因素是利息率。因此,如果使利息率降到极低程度就必然会大大加强投资引诱,从而扩大社会需求

凯恩斯经济学的 “革命”和发展

凯恩期经济学的“革命”

以1936年《通论》出版为标志的凯思斯经济学的诞生是对传统经济学的背离,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凯恩斯在《通论》的序言中就曾说道,“本书之作,对于作者是个长时期的挣扎,以求摆脱传统的想法和说法。”其追随者把这种“摆脱”称之为“凯思斯革命”。

这个革命的基本含义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以有效需求不足论代替新古典学派的自动充分就业均衡论

(二)以宏观总量分桥代替微观个量分析

(三)以国家干预政策代替新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政策

凯恩斯经济学的影响和发展

凯恩斯经济学因为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因而在30年代一经产生,便在西方世界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迅速的传播与运用,并不断获得补充和发展。

在传播凯恩斯经济学中影响较大的有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1937年出版的《就业理论导论》和阿尔文·汉森(A1vin.Hansen)1953年出版的《凯恩斯学说指南》。汉森早年受新古典学派影响,根本不相信公共工程能克服经济危机,甚至在《通论》出版后的1936年10月,他对凯恩斯经济理论还持批评态度,但到了1938年很快就转向信仰凯思斯理论,并成为它员积极的追随者之一。

在实践上,战后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经济恢复和发展,为防止重蹈30年代大危机之困境,差不多先后都把凯恩斯主义奉为国策。

凯恩斯的门徒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补充和发展就主要表现在把凯思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投资函数理论的短期分析予以长期化与动态化。

(一)消费函数理论。在这方面,凯恩斯强调绝对收入假定,认为消费是绝对收入量的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凯恩斯的门徒如杜生贝利(J.s.Duesenbery)、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等则补充了绝对收入量以外的其他因素。

(二)投资函数理论。在投资与收入关系的问题上,凯恩斯只分析了增加投资对增加收入的刺激作用,即提出了投资乘数原理。

他的门徒则补充分析了收入的增加将引致投资更迅猛的增加,即提出了加速原理,并把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结合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在投资与储蓄的均衡问题上,凯恩斯只分析了短期内投资与储蓄如何均衡,而他的门徒则分析了长期内相互如何均衡的问题,即提出了经济增长的理论与模型。

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分化

凯恩斯的追随者们,由于对《通论》本身有不同的理解,以致在分析方法和理论、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上都产生了分歧,从而形成了凯恩斯主义内部的两大派别:

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