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迪奥·阿巴多

更新时间:2023-01-04 23:46

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年~2014年1月20日),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位列“20世纪十大指挥家”之列。曾任米兰斯卡拉大剧院艺术总监,维也纳国立歌剧院艺术总监以及柏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曾罹患胃癌,但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恢复健康并重登指挥台,后担任瑞士卢塞恩节日管弦乐团艺术指导,2014年1月20日逝世,享年80岁。

简介

人物经历

意大利指挥家。生于米兰。曾在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及作曲,又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及指挥。1958年在美国参加库谢维茨基指挥比赛获奖。1963年又获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头奖,因而闻名于世。1965年,他被邀请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担任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他常以客席指挥身份出现于欧洲各地。1968~1971年被聘为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1977年曾一度辞去斯卡拉歌剧院之职,以抗议意大利政府不重视歌剧,旋又复职,任该院艺术指导。1979年任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82年创办斯卡拉爱乐乐团,1989年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2003年任卢塞恩节日管弦乐团艺术总监。阿巴多的指挥富有戏剧性效果,尤擅长于意大利歌剧,特别是G.威尔第和G.罗西尼的作品,是当代很有影响的指挥家之一。

人物生平

阿巴多于1933年6月26日生于米兰一个音乐世家,家庭3代都涉足到艺术。8岁学音乐;16岁那年,指挥大师伯恩斯坦在米兰就认为阿巴多有一双天生的、作指挥的眼睛。于是,他决心以音乐为生,正式进入威尔第音乐学院主修钢琴、作曲,并随指挥家沃托(A. Votto)学指挥。当时指挥大师朱利尼为学生乐队上合奏课,阿巴多从中学了许多乐队指挥方法,获益良多。

毕业后,他又赴维也纳深造,起初(1955年)他在萨尔茨堡从师古尔德(G. Gould)学习钢琴。次年,他与梅塔结为终身挚友,在梅塔推荐下,阿巴多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随斯瓦洛夫斯基(H. Swarowsky)学习指挥。1958年,阿巴多在意大利边陲小镇黑雅斯特(Trieste)首次指挥歌剧《3个橙子的爱情》(普罗科菲耶夫曲)演出。同年,这两位指挥家好友到了美国唐格尔伍德参加库塞维茨基国家指挥比赛,结果阿巴多获得一等奖,梅塔获得二等奖。不过,胜利并未给他带来声誉,阿巴多在美国并不如意,毅然回到意大利,也仅是搞些音乐学院室乐课程的指导工作。偶尔也指挥一些交响乐歌剧,这时期他熟识了不少20世纪的音乐作品两年后,他应邀参与纪念斯卡拉蒂诞生300周年音乐会,首次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登台指挥演出,并组成米兰独奏家室乐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30岁,阿巴多赴纽约参加第一届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荣获第一名,在一个乐季中作为纽约爱乐乐团伯恩斯坦的助理指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卡拉扬在电视中看到阿巴多指挥,便邀请他于1965年8月14日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中首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马勒《第二交响曲》,这次成功的演出为VPO对他终身指挥的任命铺平了道路,这才奠定了他在国际乐坛的地位。

有了殊荣,给他带来了名气,也给他带来了合约。35岁,首次在斯卡拉歌剧院指挥歌剧演出(贝利尼凯普莱特与蒙泰古》),并获任乐团首席指挥(9年后升为音乐总监)。在18年中,他大胆实行改革,大力扩充演出剧目,除了传统剧目之外,还指挥上演了一系列的现代歌剧,如里盖蒂的《伟大的死亡》、潘德雷斯基的《失乐园》、诺诺的《在爱情激烈的阳光下》、《褊狭的1960年》、勋伯格的《月光下的皮埃罗》、贝尔格的《沃采克》、《璐璐》、施托克豪森《星期四》阿巴多这个人,胸襟宽阔,落落大方,请来了同行梅塔、穆蒂克莱伯马泽尔等,阿巴多没有同行是冤家的恶习,被人们传为佳话。在他任职期间,还率领该院赴慕尼黑(1972)、维也纳(1973)、伦敦(1976)、华盛顿(1976)、巴黎(1979)等地演出。此外,他还经常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爱丁堡音乐节、柏林音乐节和佩萨罗音乐节客席指挥。当他1986年离开斯卡拉歌剧院时说:“我没有任何愧意和遗憾”,的确他为斯卡拉歌剧院立下了汗马功劳。38岁,阿巴多与不设常任指挥的VPO订立了终身指挥合约,嗣后,带领乐团展开了一系列的世界性巡回在演出,如1973年在日本、韩国、中国;1976年在美国、德国、英国;1987年在美国、日本等。

1979年(46岁),阿巴多接替普列文出任伦敦交响乐团(LSO)首席指挥,在1983年至1986年期间成为LSO的音乐总监,曾带领乐团赴世界各国演出。作为音乐总监兼指挥,自1978年起,阿巴多经常有计划地联同欧洲共同体青年乐团在欧洲各国演出;1981年,他是欧洲室内乐团艺术顾问,录有不少唱片;1982年,他创办了斯卡拉爱乐乐团,把处于次要地位的意大利的交响乐团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穆蒂曾于1996年9月率领斯卡拉爱乐乐团来香港演出);1986年,他又创办了马勒青年乐团,并兼任音乐总监;次年,他还创建了维也纳现代音乐节。除此之外,他还是芝加哥交响乐团、克利夫兰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世界乐团等极受欢迎的客席指挥。

1984年(51岁),阿巴多首次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威尔第的歌剧《西蒙·波卡涅格拉》,两年后,出任该院音乐总监。在维也纳,他指挥演出的贝尔格沃采克》、罗西尼《在阿尔及尔的意大利姑娘》、《兰斯之旅》(ⅡViaggio a Reims)、穆索尔斯基霍万兴那》、R·施特劳斯《埃列克特拉》、威尔第《假面舞会》、《唐·卡洛斯》、瓦格纳《罗恩格林》、莫扎特唐·乔万尼》以及舒伯特被人遗忘的歌剧《菲拉布拉斯》(Fierrabras)等,反应热烈,好评如潮。

这样,大器晚成的阿巴多,凭着百折不挠的意志,独揽了维也纳、柏林主要音乐团体的指挥大权,终于立足于世界乐团(歌剧院)的峰顶上,成为继卡拉扬阿巴多在音乐上的贡献,各国授予他的赠衔无数。他在伦敦皇家歌剧院指挥演出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荣获最佳歌剧奖;意大利政府颁发给他最高国家奖章;维也纳爱乐乐团赠予他尼柯莱金奖;国际马勒协会授予他金奖等。

阿巴多的指挥,集众家之所长,集名师之大成,以此揉成自己的指挥特点。他的指挥,具有鲜明的意大利风格,热情、明快、如歌、流利、敏锐,双手极富有魅力,眼睛里有音乐。他的曲目十分广泛,古往今来,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对罗西尼、威尔第等意大利作曲家的歌剧作品,他的演绎尤为出色,堪称一绝。他也擅长指挥德、奥、俄的交响乐以及现代作品。他是一位尊重总谱的指挥家,没有准备好是不会站到指挥台上的,《沃采克》就排练了40次,为了掌握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他足足花了10年时间研究。从不爱自我宣传、与世无争的阿巴多,于2002年与柏林爱乐乐团合约期满之后不再续约。

大事年表

1933年 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祖上三代都是艺术家。

1941年 开始学习音乐。

1949年 得到指挥大师伯恩斯坦鼓励,立志终身从事音乐。

1955年,在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钢琴。

1956年,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跟随斯瓦洛夫斯基(H. Swarowsky)学习指挥

1958年,阿巴多在美国唐格伍德的库塞维茨基国家指挥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1963年,阿巴多赴纽约参加第一届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荣获第一名,随后获得伯恩斯坦推荐,在纽约爱乐一个乐季中作为助理指挥。

偶然,指挥大师卡拉扬在电视中看到阿巴多的指挥,遂邀请他于1965年8月14日到萨尔茨堡音乐节中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马勒《第二交响曲》,这次成功的演出是阿巴多职业上的转折点。

1968年,成为斯卡拉歌剧院乐团首席指挥。

1971年,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签订终身指挥合约。

1973年,率领维也纳爱乐乐团在日本、韩国、中国巡回演出。

1979年,阿巴多接替普列文出任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

1981年,他成为欧洲室内乐团艺术顾问。

1982年,创办斯卡拉爱乐乐团

1986年,出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

1988年,第一次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获得广泛好评。

1989年,阿巴多接替卡拉扬出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

1991年,第二次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但由于曲目选择等种种原因与乐团方面发生龃龉,此后阿巴多逐渐减少了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合作。

2002年,阿巴多在柏林爱乐乐团的岗位上退任。

2002年,阿巴多经疗养后复出,并出任卢塞恩节日管弦乐团艺术总监。

主要任职

1968-1986 斯卡拉歌剧院(La Scala)音乐总监

1978 创办欧共体青年交响乐团(European Union Youth Orchestra)并任总监

1979-1988 伦敦交响乐团(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音乐总监

1986 创办青年马勒交响乐团(Gustav Mahler Jugend)并任音乐总监

1986-1991 维也纳国立歌剧院(Vienna State Opera)音乐总监

1989-2002 柏林爱乐(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音乐总监

1992 欧洲室内乐团(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音乐总监

1994 萨尔兹堡音乐节(Salzburg Easter Festival)艺术总监

2003瑞士卢塞恩节日管弦乐团(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艺术指导

人物逝世

意大利指挥大师克劳迪奥·阿巴多于2014年1月20日在博洛尼亚家中逝世,享年80岁。

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在得知消息后说,阿巴多的逝世对于他个人和整个意大利,乃至整个文化界,都是巨大的伤痛。

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里卡尔多·穆蒂说,阿巴多书写了几十年来各大国际音乐乐团的指挥史。

阿巴多1933年生于米兰,曾在米兰音乐学院和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后曾担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以及斯卡拉歌剧院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

阿巴多一直致力于支持和培养年轻音乐家,一生之中创立了许多青年交响乐团。2013年8月,他被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任命为终身参议员,随后他宣布捐出其所有终身参议员薪水,用以在菲耶索莱音乐学院设立奖学金。

阿巴多2000年确诊胃癌,后战胜病魔。他数月来重病缠身,夏天之后取消了所有演出计划。当地媒体报道,13年8月他在琉森音乐节上最后一次指挥时,身体状况已非常恶劣。

个人作品

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是DGSONY的台柱子,自1967年以来录有大量的优质唱片,DG版代表性CD 有:贝多芬交响曲全集》、《钢琴协奏曲全集》VPO贝尔格《3首弦乐小曲》、《璐璐》组曲、《沃采克》VPO柏辽兹《幻想交响曲》CSO比才《卡门》LSO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德意志安魂曲》BPO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集》VPO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CSO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VPO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LSO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CSO德彪西《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VPO欣德米特《画家马蒂斯》BPO马勒《交响曲全集》CSO门德尔松《交响曲集》LSO莫扎特《第十四、二十六钢琴协奏曲》、《费加罗的婚礼》VPO穆索尔斯基霍万兴那》VPO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BPO普罗科菲耶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LSO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钢琴协奏曲》BPO拉威尔《西班牙狂想曲》LSO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LSO罗西尼《意大利姑娘在阿尔及尔》VPO勋伯格《古雷之歌》、《华沙幸存者》VPO舒伯特《8首交响曲》、《罗莎蒙德》COE舒伯特《费拉布拉斯》VPO斯特拉文斯基《扑克游戏》LSO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BPO威尔第《安魂曲》VPO威尔第《阿依达》、《假面舞会》LASCALA瓦格纳《罗恩格林》VPOSONY版代表性CD有: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BPO马勒《亡儿之歌》BPO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BPO莫扎特《C小调弥撒曲》BPO穆索尔斯基《鲍里斯·戈杜诺夫》BPO罗西尼《兰斯之旅》BPO舒曼《钢琴协奏曲》(OP。92)BPO舒曼《浮士德场景》BPO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BPO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全集》CSO。

人物争议

负面意见

部分乐迷认为阿巴多尊重原谱的指挥风格令乐曲变得较为沉闷乏味,演绎编制大型的乐曲并不理想,只适合指挥一些小品。

与此同时,有乐迷指出阿巴多接任成为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后,并没有致力训练乐团,以致该乐团的质素出现下降。不过,关于此,亦有许多人持完全相反之意见。

此外,亦有人认为阿巴多指挥动作即兴性太强,令人难以触摸。

正面意见

阿巴多的支持者则认为阿巴多尊重原谱的指挥风格是对作曲家的尊重,把乐曲内容准确的呈现,甚至有人把阿巴多形容为“第二个托斯卡尼尼”。

虽然阿巴多并没有如柏林爱乐乐团前几任首席指挥那样致力训练乐团,但是他却大大扩大了乐团的曲目范围,与新派作曲家合作亦较频繁。

另外,阿巴多录制的唱片较以往受欢迎,尤其是他与卢塞恩节日管弦乐团合作录制的马勒《第二交响曲》更被普遍认为是该乐曲其中一个最出色的版本,乐评家李欧梵教授在《我的音乐往事》一书中提到他曾被此录音感动至流泪。

个人评价

似乎是为了印证人们对于大师的偏爱,关于克劳迪奥·阿巴多的纪录片《倾听寂静》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上获得了2004年最佳纪录片大奖。尽管蒙特利尔电影节在世界五大电影节中名气没有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那么响,但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这部长76分钟的片子,将大师尚未结束的一生浓缩成了一支时而激情澎湃、时而舒缓悠扬的协奏曲,让观者通过音乐之外的方式,重新认识大师。然而克劳迪奥·阿巴多,这个沉默的思想者,这个在众多人心目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优雅的意大利贵族,却有着一副满是愁苦的表情———当音乐随着大病初愈的大师看似力不从心、实则婉转的手势缓缓流出时,大师的表情看起来有点狰狞———陶醉到完全忘我。当身为柏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的阿巴多于2001年对外界宣布罹患胃癌之后,结果既出人意料,又似乎在意料之中。而一贯回避媒体的阿巴多似乎也意识到余生无几,第一次主动走到镜头前,向人们诉说。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一个沉浸在音乐之中的阿巴多,他在片中对乐手们说:“你们才是我的特效药。”这是一个因为成就和病痛而略显放松的长者。我们也看到了那个年轻时说话前总要羞涩地笑一笑的阿巴多,他真的很腼腆,说话之前,总要将眼帘轻轻放下,窃窃地扭转头,再慢慢抬起眼看着对方……人们甚至可以说,他一点也不擅言辞。

在这个媒体无孔不入的时代,阿巴多是默默无闻的,当人们将他在音乐领域所达到的高度同他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两相比较的时候,人们会发现,阿巴多根本就活在另外一个世界。所以在指挥界的“天皇巨星”卡拉扬逝世后86天,柏林爱乐乐团的120位乐手经过秘密投票,将卡拉扬握了34年的指挥棒交给当时56岁的意大利人时,人们确实有那么一点惊诧。

当然,柏林爱乐选择阿巴多,远称不上爆冷,但在卡拉扬曾经为自己列出的一长串名单中,阿巴多并不是最耀眼、最强势的一位却是事实。朱利尼、祖宾·梅塔、小泽征尔……谁似乎都要比阿巴多更为人们熟知。然而,很多人都慑于卡拉扬那种王者的威慑力,谁都清楚,在卡拉扬之后接手柏林爱乐将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差事———至少在“明星效应”上,这是一个无可企及的高度,继任者稍有闪失,就将身败名裂。然而,阿巴多沉稳内敛的性格成就了他。他内涵深厚、思虑深潜,当许多人都借助媒体的力量行销包装、名利双收的时候,阿巴多却逆向而行,赢得了世人对他的专业的尊重。

阿巴多接过了指挥棒,但卡拉扬时代的阴影仍然笼罩在他的头顶。卡拉扬是柏林爱乐的统治者,他君临天下,唯我独尊,他与乐团的交流方式是单向度的,乐手对于他的一切,只能照单全收。而阿巴多并不这样。他似乎深谙这个时代的潮流,他似乎明白沟通才是最好的管理,于是阿巴多行事圆融,同乐团之间的相处非常和睦,在乐团的12年里,柏林爱乐这个世界顶级乐团可谓政通人和。阿巴多认为:“指挥应该理解并尊重个性与自己有别的演奏家或歌唱家,尤其是参与歌剧演出时,这一点更加重要,因为每个人对于一部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而理解每个人不同的想法,并和他们进行沟通,就是指挥应尽的责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