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

更新时间:2024-05-06 22:47

余英时(Yü Ying-shih,1930年1月22日—2021年8月1日),出生于中国天津,籍贯安徽潜山哈佛大学史学博士,美籍华裔历史学家、汉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

人物生平

1930年1月22日,余英时出生于天津,祖籍安徽省潜山县官庄镇金城村

1937年—1946年,被送回老家安徽潜山、桐城等地读书。

1949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同年离京赴香港,经钱穆亲自题试后,入读新亚书院。

1950年—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为新亚书院文史系首届毕业生。

1955年春,以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的身份抵哈佛大学

1956年—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并于1962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1962年—1966年,任教于密歇根大学。

1967年,担任哈佛大学副教授。

1969年,受聘为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

1973年—1975年,回到香港中文大学担任新亚书院院长,兼任大学副校长。

1974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5年,重回哈佛大学任教。

1977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同年被耶鲁大学礼聘出任查里西摩中国史教授(Charles Seymour Professor in Chinese History)。

1987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教授(Professor of East Asian Studies)。

2001年夏,从普林斯顿大学退休。

2021年8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于睡梦中离世,享年91岁。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余英时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深入研究中国思想、政治与文化史,贯通古今,涵括了上起三代,下至明清,甚至当代的各个时段。他的中文论著对于中国历史,尤其是知识人的政治史、思想史与文化史,都深入加以研究,并提出许多发人深思的议题。

余英时关注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中最具关键性的理念涵意,及其历史起源与发展等问题。延续清末民初以来中西文化异同的争论,对中国文化“内向超越”特性的阐释,是现有论述中最为详明而扼要者,对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意义,贡献良多。

截至2014年6月,余英时著作逾60本、论文400多篇,著作包括《士与中国文化》《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朱熹的历史世界》《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重寻胡适历程》《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未尽的才情:从顾颉刚日记看顾颉刚的内心世界》《知识人与中国文化的价值》《人文与民主》《余英时回忆录》《中国情怀——余英时散文集》等。

人才培养

余英时在美国任教期间,培养出许多史学研究人才,包括黄进兴傅佩荣陈弱水、康乐、王汎森林富士,以及北京大学的罗志田等人。余英时还是《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

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副校长期内,余英时曾拟定多个研究中国文化计划,并亲自推进各学科的沟通合作,及于1974年出任教育方针及大学组织工作小组主席,促成若干建议,成为1976年富尔敦委员会重要参考资料。

2014年9月27日,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举办六十五周年学术讲座,余英时教授以视像传播形式主讲《新亚书院与中国人文研究》。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每得君书,感其词翰之妙,来客有解事者,辄出而共赏焉。今晨客过,睹而叹曰:‘海外当推独步矣。’应之曰:‘即在中原亦岂作第二人想乎!”(钱锺书评)

余英时是海外研究中国文化的大师级学者,可谓“中国和美国学术界最有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余英时学贯中西,善于通过比较文化史凸显中国文化特色。(中国新闻网评)

余先生(余英时)是当今“在中国和美国学术界最有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之一”。 (美国国会图书馆评)

“我认为他的学问甚至超过胡适;他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震撼了整个‘红学’界。我所认识的余英时先生是一位平易近人,没有任何架子的朋友。余先生绝不是那种大叫’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调’盟主’,也从不结党结派,他逍遥自在,以他的著作和言论来见证一个知识分子的节操和风骨。”(《亚洲周刊》评)

余教授(余英时)学问渊博,虽然专攻中国历史,但研究范围亦很广泛,论述中国哲学和文艺之著作甚多。对于中国知识阶层的历史,余教授更是撰述不息。他尤注意个别知识份子的治学和风貌,如明末方以智、清乾嘉的戴震与章学诚,以至民国的胡适、顾頡刚,他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香港中文大学评)

余英时被誉为“胡适之后最杰出的中国学者”,笔端深含中国情怀,思想影响华文世界。(《时代周报》评)

余英时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师。他深入研究中国思想、政治与文化史,贯通古今,在当今学界十分罕见。他专长以现代学术方法诠释中国传统思想,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所作的研究,皆扮演开创性的角色。(澎湃新闻评)

余英时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深入探究中国历史、思想、政治与文化,以现代知识人的身份从事中国思想传统的诠释工作,阐发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论述宏阔、见解深刻,为学界久尊为海内外治中国思想、文化史之泰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传统学者治史之宗旨,余先生以其研究撰述与人生实践,对此语做了最佳的现代诠释。(唐奖得奖理由)

“余英时教授就是他笔下的中国‘士’的典型,一生的研究与经历都在反映这一点。”(芝加哥大学余国藩教授评)

余英时教授永远都是温文尔雅的样子,“非常儒雅,非常理性,你从来不会看到他生气的样子。他是学界泰斗,知识面很广,一开口就能抓住重点,这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今古淹通,中西融汇,百年高唱唯公健;泰山其颓,北斗无依,五内焦焚岂独予?”。(文化学者、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唐翼明评)

人物影响

2007年,为表扬余英时一直为史学作出之贡献,余英时母校新亚书院联同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一起成立“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

2015年11月25日,台湾财团法人唐奖教育基金会委托“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执行“余英时先生人文研究奖”,奖助人文研究之年轻学者撰写专书或博士论文,为期五年。

后世纪念

为缅怀余英时教授对新亚书院发展的贡献,表彰这位史学泰斗的研究成就,余英时教授追思会筹备委员会于2021年10月30日在香港中文大学郑裕彤楼举行“余英时教授追思会”。

2021年9月4日至5日,联经出版社邀请多位学者共同举办“余英时纪念论坛:敬思想史的传薪者”,线上追思余英时先生的学术思想。嘉宾包括周质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中文部主任)、钱永祥王汎森(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