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札

更新时间:2023-04-05 09:42

书札,指书信。见《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质》:“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词语解释

指书信,在部分动漫作品中也有笔记的意思,广义上是指文稿、书稿这类手写的文档,也被用于笔记的一种高端叫法。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质》:“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南朝 梁 徐悱 《赠内》诗:“聊因一书札,以代九回肠。”

《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 程虎道:‘见有书札托我回复洪恭,我不曾替他投递。’”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回:“曹、卫二国,各有书札上达元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 严冬友《忆女》云:‘料得此时依母坐,看封书札寄长安 。’”

许地山 《春桃》:“至于向高还是让他捡名人书札,或比较可以多卖钱的东西。”

基本概念

书札又称手札信札、尺牍,就是指书信。在日本,书札称“消息”。如平安时期“三迹”之一的藤原行成的许多“消息”都很出名。在古代,写字用的小木片叫“札”。在纸张尚未发明和应用之前,当时一般把文字都记录在竹木片上。《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令尚书给笔札。”这里理解为书信之意。书札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因此,日本把书札名之“消息”是很妥切的。

蔡伦制造了纸以后, “札”渐渐被纸所替代,而“札”字还是沿用至今。于中国,迄今为止最早写在纸上的书札,即是陆机的《平复帖》。陆机是三国时期的人,他为了祈求友人病体康复,而致札问候。明人董其昌在帖后跋曰: “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惟有此数行,为希代宝。” 《平复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魏晋时期,书札应用甚为普遍,并且渗透到文学、书法艺术等各个方面。魏晋士大夫崇尚玄学清淡,讲求举目风度,并且互相品评标榜。在这种风气之下,士族格外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给人写信时,就注意礼仪规范,文辞雅词以及潇洒的书法。书札中;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文化素质。钟繇王羲之谢安郗超等人都善书札。此时还尚简,语言务求简要,无论是寒暄问候,还是论人议事,往往只三言两浯,就能达到效果。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羲之顿首。决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读来蕴藉隽永,回味无穷。说明下当时十大夫夕间的语言能力。魏晋书札在文学史和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魏晋时望族们所用的纸——般为茧丝纸,誉为三希之一的王殉的书札《伯远帖》就写在这种纸上。三国陆机的书札《平复帖》用的纸就比较粗糙,而且厚,看起来别有风味。这二帖曾在故宫见到过。

大概到了唐代就出现了专门用来写信的纸。明清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印制的笺纸更是典雅。著名的就有“十竹斋笺谱”、“芥子园笺谱”等。北京荣宝斋有各种各样的书札用纸出售, “梅兰竹菊”。笺谱、山水小品笺谱、人物笺谱,同时还有吴昌硕齐白石陈半丁等人作的笺画,精美绝伦。

书札:也称书信,书牍,尺牍,或函,书,启,笺等,其中“尺牍”是较早名称。汉朝制度规定用来书写经书或法律的木片长二尺四寸,书写一般文字的长度一尺二寸,诏书写于一尺一寸长的木片上,称“尺一牍”,省称“尺牍”

史料价值:书札属于第一手材料,因为它多为作者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有内幕情形,机密消息,而且一般没有什么忌讳,较可靠。缺点是怀有私心杂念,如推卸责任,与事实不符等。利用书信时,要结合其他文献,了解其背景,书信中有些引语也要搞清楚。重要书信如蔡锷《松坡军中遗墨》《缔造共和英雄之尺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