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学堂

更新时间:2024-01-04 18:01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废八股,兴西学。受维新思潮的影响,华夏大地上诞生了一批新式学校,如1895年盛宣怀创办的天津中西学堂、四川总督兼广东巡抚鹿传霖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1897年蔡元培担任总理的绍兴中西学堂。继这些学堂之后,温州也开办了一所中西学堂。

历史沿革

1898年,温州候补同知郭钟岳在经过充分酝酿后,于市区九柏园头创办了中西学堂,改变传统私塾唯经是尊的积习,兼学中西,开设了经学、史学、算学、英文四个科目,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办学第一要义,其学生程度略如后来的高小、初中。它就是今广场路小学的前身。

1901年,清廷诏改科举,废八股,同时诏令各州县设小学堂,年末,由永嘉县儒学教谕郑一夔(浙江镇海人)筹备改制事宜,1902年春,把中西学堂定名永嘉县小学堂,翌年悬挂黄龙旗,开门招生,同年裁撤温州卫(今三官殿巷134-148号),屯田银米并归永嘉县征收,学堂经费由此支出,依然以经学、史学、算学、英文为主要科目。1904年以陈寿宸为堂长。1906年更名永嘉县官立高等小学堂。1907年温州府学堂附设东瓯两等小学堂并入本小学堂内,陈叔平、陈仲陶、郑振铎、夏承焘、高觉敷、邱清泉、梅思平、周季材、王希逸、陈闳憩等就是这时期的学生。

抗战时期,温州三次沦陷,学校沦为瓦砾堆,县长不欲恢复,校长刘焯呼吁奔走,终于使校舍得以重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校名多次更改,历称温州市立第一小学、温州市中区中心小学、温州市五马第一中心小学、五马小学、鼓楼小学、红旗小学。“文化大革命”后,学校所在的红旗路改名广场路,1978年便改为广场路小学,沿用至今。

历经百年,学校培养了众多英才。比如郑振铎,十二三岁时就读于当时的永嘉高等小学堂,高小二年级遇到了一位好老师黄小泉。郑振铎最爱听黄小泉的国文课,枯燥乏味的《古文观止》等,到了黄小泉嘴里就成了十分有趣的故事,讲起来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后来,郑振铎在《记黄小泉先生》一文中写道:“假如我对文章有什么一得之见的话,小泉先生便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真正的指导者。”

校园环境

1912年,中西学堂搬至旧同知署址时,校内曾经有一棵香樟树,至今一百来年,依然生机勃发。一百多年来,从该校走出的莘莘学子自强不息,他们或灿若繁星,或甘做小草,但在谈起母校时,必定会忆起那越发繁茂的香樟,忆起孩童时伴在树荫下的朗朗书声,嬉戏童年的美好时光。

杰出校友

历经百年,学校培养了众多英才。比如郑振铎,十二三岁时就读于当时的永嘉高等小学堂,高小二年级遇到了一位好老师黄小泉。郑振铎最爱听黄小泉的国文课,枯燥乏味的《古文观止》等,到了黄小泉嘴里就成了十分有趣的故事,讲起来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后来,郑振铎在《记黄小泉先生》一文中写道:“假如我对文章有什么一得之见的话,小泉先生便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真正的指导者。”

再如中科院院士谷超豪先生1933年春至1937年夏就读于瓯江小学,毕业后一直牵挂母校的教育事业,从1962开始,十几次探访母校。1996年在母校设立“谷超豪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