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

更新时间:2024-09-21 12:33

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MUC),简称“中央民大”,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由国务院民族事务部门主管。学校南邻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A、“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强基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历史沿革

中央民族学院时期

中央民族大学前身是1941年9月在延安建立的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为主要任务。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抽调一批当年在延安民族学院工作过的同志进行建院筹备工作;同年11月,周恩来总理主持政务院第60次政务会议,批准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学校校址暂设在城内国子监,有教职工280多人,军政干部班、藏语文班两个训练班的学员260多人。1951年在北京成立中央民族学院,乌兰夫任首任院长。

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的部分专业和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校址从国子监迁到西郊白石桥附近。之后陆续建立民语系、历史系、政治系、艺术系、汉语系、研究部、预科部等教学科研单位。中央民委参事室也并到中央民族学院。

1978年9月至1993年10月,学校发展成为以文科专业为主体、以民族学科为特色,文、理、工、艺、管等专业兼备的综合性大学,1978年2月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时期

1993年11月30日,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1999年,学校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2001年6月,朱镕基同志到中央民族大学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李岚清等领导同志亲自审批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

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2004年中央民族大学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0年,中央民族大学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被教育部评选为首批“来华留学教育示范基地”。2015年10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决定共建中央民族大学;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

2017年2月,市规划国土委对中央民族大学丰台区王佐镇青龙湖地区新校区项目进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公示,申请用地面积近80.4万平方米;10月24日,国家民委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央民族大学海南校区战略合作协议。

2018年,入选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2019年2月,中央民族大学作为倡议发起方,组织中国28所艺术院校共同成立“一带一路”民族艺术教育联盟;同年11月15日,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仪式举行。

2021年7月,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实践研究中心成立;8月,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进入竣工验收阶段,中央民族大学附中青岛学校奠基仪式举行;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2年6月,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3年5月,教育部对中央民族大学密德萨斯学院予以资格认定,该学院由中央民族大学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办学,所在地为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是中央民族大学继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市丰台区办学的又一校址;5月20日,中央民族大学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揭牌成立;12月9日,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

2024年4月,中央民族大学举行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成立大会暨教育强国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5月19日,中央民族大学中亚研究院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1个学部、25个学院,有覆盖11个学科门类的71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含培育),3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截至2024年7月,学校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

2017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学科评估结果为:

中央民族大学在2024年软科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全国参考排名位列103。具体专业排名如下: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1923人,其中专任教师1151人,包括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8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4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0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673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为1101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9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

合作交流

中央民族大学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和“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学校,截至2022年3月,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中央民族大学学习。学校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30所世界顶级和一流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3月30日,学校有1个四部委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4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设立或委托建设的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十三五”以来,中央民族大学国家社科基金各种类别项目连续四年保持在每年50项以上,其中,年度项目连续四年立项数都在30项以上;民族学(民族研究)类别连年立项数排名全国第一。

在国家民委公布的201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中,中央民族大学共有13项参评成果获奖,共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2019年起,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承担重大科研项目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资料整理及研究”“基督教中国化之经典、礼仪与思想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1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2020年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2021年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2023年获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8月31日,中央民族大学两个校区图书馆共拥有纸质图书219万余册/件,包括蒙、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傣、彝等20多个文种的民族文字图书;线装古籍22万余册,包括善本近3000种,其中宋元本10种、明本400余种;共有16部珍本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另藏有3万余册旧平装图书期刊。拥有电子图书284万册;电子期刊637,373册;电子学位论文8,957,763篇;拥有中国知网、万方、超星、维普以及SSCI、A&HCI、EMERALD、JSTOR等中外文数据库以及自建数据库古籍资源库、民族特色特藏资源库等49个数据库。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全国民族地区和北京市“名刊”:是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2003年起,期刊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7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十佳学报。

民族教育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的刊物。

中国民族美术》期刊共设立五大内容版块,分别为“原生态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民族艺术家”“视点与争鸣”“民族美术教育”“民族博物”,涉及绘画、摄影、建筑、雕塑、设计、美术教育、工艺美术等多个学科,以及民族学、艺术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设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中华民族历史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实践研究;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世界民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等栏目。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学校徽志为圆形标识,中间为“民大”的字形变体,整体形似一部打开的书。学校徽章为印有中英文校名的长方形和圆形证章。

学校校旗为红底黄字,左上角印徽志,中间印学校全名。

精神文化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

“美美与共”出自中央民族大学名誉校长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论述,它是费孝通晚年对自己文化哲学思想的总结,指的是各民族应葆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也应尊重其他不同民族的文化,从而达到不同民族文化和睦共处的美好局面。“知行合一”由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最早提出,强调“知”与“行”不可分离。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是中央民族大学传统文化的浓缩,是中央民族大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高度概括,是全校师生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奋斗目标。

中央民族大学校庆日为每年的6月11日。

中央民族大学校歌《我们是各民族优秀的子孙》是在原延安民族学院校歌基础上重新编创而成的,由作曲家吕骥创作。

社团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会遵守《中央民族大学章程》《中央民族大学学生会章程》配合学校开展相关工作、服务广大学子成长成才。学生会成员经学校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认真履行学生代表大会赋予的职责,秉承着“为同学服务,让同学满意”的工作宗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服务于广大同学,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会在主席团下设有办公室、宣传部、生活权益部、人力资源部、学习部、文艺部、体育部、外联部等八个部门以及礼仪队、辩论队两支队伍,形成“八部两队”的学生会组织架构。

中央民族大学青年志愿者团前身为成立于1994年的中央民族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2003年9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团。2007年10月,正式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青年志愿者团,并成为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BVF)的团体会员。

青年志愿者团共有4个职能部门(办公室、宣传部、拓展部、分会指导部)及1个项目部门:项目部(下设四个服务队:敬老队、支教队、助残队、环保队),服务范围涉及敬老助残、支农支教、抗灾救灾、环境保护、公益讲解服务等多个方面。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艺术团成立于1996年,由大学生艺术指导中心、舞蹈分团、合唱分团、话剧分团、主持分团、民族乐团以及交响乐团构成,是一个以培养学生艺术技能、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为宗旨的、具有鲜明的民族多元文化特色的学生艺术团体。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艺术团先后承担参与赴雅典参加奥运会闭幕式接旗文艺表演、中国—俄罗斯年开幕式、“青春奥运·微笑北京”首都大学生迎奥运主题晚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群众游行广场合唱方阵表演、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国家级重大演出任务,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和“青春北京”北京青年艺术节、北京高校舞蹈大赛等各级各类展演竞赛活动中,学生艺术团先后获得过表演一等奖、最佳创作奖、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优秀服装设计奖、优秀组织奖等国家级和北京市级奖项;并打造出《家园》《再见,民大》《五四表彰》等一系列精品晚会。

截至2022年9月,中央民族大学共有学生社团61个,其中创新创业类6个、特色文化类11个、兴趣爱好类15个、艺术体育类21个、志愿公益类8个。

《家园》

“家园”晚会作为中央民族大学新生入校的第一课,展现出民大“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氛围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美好画面。这体现民大为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而奋斗的精神,让新生们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通过高质量的文艺节目,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大师生心中扎根。

《我从延安来》

《我从延安来》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的诗颂会,贴近回溯校史、传承红色基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采用艺术化表现形式,通过文艺节目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旨在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者统一,回归“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校训思想,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在广大师生心中。

《再见民大》

“再见民大”毕业生教育主题晚会是一场为应届毕业生送上的毕业礼物。“再见民大”晚会旨在教育学生立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勇立潮头、奋勇搏击,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已成为学校开展毕业生离校教育的必修课。

校区情况

海淀校区

海淀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截至2022年3月30日,占地面积为38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

丰台校区

丰台校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魏各庄路27号院,地处丰台区西南部美丽的青龙湖畔,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2021年9月,丰台校区第一批近5000名学生正式入住。

海南校区

中央民族大学海南国际学院隶属于中央民族大学,为独立法人事业机构,于2020年正式注册成立。位于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海南国际学院作为学校二级独立机构,下设党办院办、教务部、学工部、保障部四个职能部门,及密德萨斯学院、大数据学院两个二级学院。

2023年,经教育部批准与澳门城市大学合作办学项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办学机构——中央民族大学密德萨斯学院,开展本科学历教育和外国硕士学位教育,开设舞蹈表演、音乐学、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四个本科专业,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硕士专业。2023年9月,海南国际学院首次招生。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中央民族大学校园内,是以中华各民族文物为主要收藏、展示和研究对象的民族博物馆。截至2024年7月,博物馆有馆藏文物近五万件(套),品类较为齐全。其中,各民族传统服饰数量大,盛装多,精品多,地域和支系类型比较完整,历史年代跨度长,为馆藏的重要特色;藏品还有史前彩陶罐、东汉铜鼓和明清时期唐卡、天路图、贝叶经以及民族乐器、酒具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边疆和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敬献给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访问团的各类礼品和数百面锦旗,也是馆藏的重要类别;馆藏台湾少数民族文物在数量、品类和典型性上,居国内同类博物馆前列。近年来,馆藏又增加西南地区明清及民国时期民间契约文书、甲马雕版、马帮文物等成系列的藏品。

民族博物馆馆内展陈分为常设专题展和短期专题展两种形式。常设展包括《中央民族大学校史展》《先生还在身边——民大名师纪念展》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之《衣无语,绎大千——中华民族袍、衣、裙、裤展》《大地回声——中国各民族乐器文化展》《文明的符号——中国民族古文字和古籍陈列展》等。短期专题展则结合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藏品收集、整理和研究的进展,以及与业界同行交流的深化而陆续推出。为更好发挥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民族博物馆多年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展思路,先后在京内外、港澳、海外举办多场文物精品展,先后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等地方、专业机构和收藏者在馆内合作办展,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校友情况

中央民族大学从建校起直到2024年,共涌现出众多杰出校友,在党政界、学术界、文艺界、传媒界、商业界等都有分布。

所获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